陈修良大事纪要

Dublin Core

标题

陈修良大事纪要

主题

Revolutionary history

描述

Major Events in Chen Xiuliang's Life

创建者

沙尚之

来源

陈修良文集

出版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日期

1999-01

格式

pdf

语种

zh

标识符

W31

地域

全国

Text Item Type Metadata

文本

W31 补遗 大事纪要1999年

1907-1925年
陈修良曾用名陈逸仙,陈逸,道希,莫湮,葛覃,陈纳等。1907年7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旧式商业资本家庭。父亲陈宝善在她周岁时便逝世,留下母亲及一个孪生姐姐,陈维真又名陈逸僧,由于异母兄弟与族人勾结,争财产使孤儿寡母在封建大家庭中遭到无情排斥。
为摆脱旧家庭,争取独立的生活,母亲陈馥(原名:袁玉英)于1922年送陈修良去宁波女子师范。因学习优秀任班长,擅长古文和书法,沙孟海为她起名陈道希,并通过通信指点文字。三年级时因参加孙中山逝世纪念活动和在"五卅"运动后担任女师的学生会主席、宁波学联代表和学联秘书参加活动,被学校阻止并作为"过激分子"之一开除。1925年10月转至杭州女中继续求学至毕业。最早的一篇文章是1925年7月所写"救时刍议"

1926年-1927年10月
在大革命的浪潮强烈影响下,她不得不违背了沙孟海老师的期望,放弃了成为书法家的打算。1926年2月进上海国民大学文科学习。在校期间由徐玮(烈士)和孙鸿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CY)。从事学生会和沪西工人学校的活动。

1926年8月在北伐大革命高潮中与沙文求(沙文汉二哥,烈士),庄炯(女)结伴赴广州进广州中山大学文科,同时从事革命活动,担任团的组长,广东青年团宣传部委员至同年12月。1927年1月至4月随少共中央书记李求实(烈士)赴湖南长沙。在团湖南省委宣传部做干部训练和学校支部的领导工作。

1927年4月至10月调往湖北汉口,担任向警予(烈士)的秘书,由于需要做党的工作,即由向警予介绍转为正式党员。还担任过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宣教训练科长。部长是郑超麟。七月中,"宁汉合流"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受到大破坏。党组织不得不转入地下。以书记张太雷为首的省委为了保存党革命力量,七月下旬安排一批青年干部撤出汉口,到上海集合赴苏联莫斯科学习。共有一百多名青年干部,由阮仲一为组长的五人领导小组带领,陈修良,张崇德等均为小组成员。10月从上海港出发至海参威。

1927年10月-1930年7月
1927年11月至1930年7月在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策略等。1928年秋在莫斯科与当时中共代表团成员,赤色职工国际负责人余飞结婚。1929年后由于以王明为首的所谓"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和学校"支部局"的宗派小集团行为,打击迫害大批与他们不同意见的同学,特别是苏联"清党"开始后,王明,米夫一伙在学生间搞残酷斗争,致使无法继续学习。于1930年7月与余飞,陆定一,邓中夏等离苏回国。

1930。8-1932年
1930年8月至10月到上海,时值"立三路线"的时期。执行盲动主义路线被派
往党的上海丝厂工作委员会工作。与"阿金"(金维映)在一起发动丝厂工人总罢工。有一次在厂外被捕,关在虹口密勒路巡捕房。即化名陈小妹,自称从宁波出来找丈夫走过厂门。由于未暴露党员身份,经过营救,十天后由法庭宣布为"误拘"释放。
1930年11月至1931年3月派到全国海员工会工作,任秘书和代理宣传部长工作并负责"赤海"周刊的编辑。1931年1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和王明等操纵下,在上海搞了六届四中全会的篡权活动,党内分裂,还导致何孟雄等23烈士在龙华的牺牲。引起广大党员对王明一伙强烈的反对。在全国海员总工会书记陈郁支持下由陈修良起草了不同意非法召集的六届四中全会决议的意见。1931年3月当时主持中央组织工作的康生等人代表王明为首的中央宣布陈修良为"右倾"而停止工作。
1931年3月至1933年1月由于王明宗派路线的打击排斥,不予分派工作。陈修良独自居住,读书自学理论。余飞原在苏联时谎称已与原妻离婚。回国后与原妻恢复关系,对陈继续欺骗。至32年3月余称病回安庆老家。同年9月余飞在安庆被捕,即向当局告密了正在安庆教育厅工作的沙文汉(化名沙房山)。随后余被解往南京供出陈修良,在报上发表叛变声明,还到上海等地帮助当局追踪陈的下落。沙文汉在闻讯逃出安庆前,曾设法通知在上海的陈修良,陈遂得以迅速转移未遭被捕。余公开叛变后,陈修良即向党中央作书面声明,从此正式与余脱离一切关系,此举得到党内通报嘉勉。潘汉年曾代表中央特科约陈到南京接头,后潘汉年因故失约未遇,陈和沙又失去了组织关系。通过去信联系得知沙文汉在日本的一位老同学汪孝达有党的关系。在共同逃亡及重新寻找党的组织关系中陈修良与沙文汉与1932年11月结为伉俪。

1933年1月-1935年10月
经过一番联系与准备,由陈馥出资1933年2月至1935年10月陈修良与沙文汉一起流亡到日本,找到汪孝达,陆久之等,通过在日本的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组织才与上海党中央特科接上关系。东京时期陈修良在早稻田大学,沙文汉在东京铁道学校学习,期间两人阅读研究了大量马列著作,特别是学习了"资本论"等著作。同时了解许多关于日本积极准备侵略战争与国内政治经济的情况。1934年夏,从沙文威(沙氏兄弟老四)得知上海已有党的关系,两人从东京回沪,见到留苏同学吴先清和肖项平接上党的关系。肖项平是领导人,要求他们继续到东京为党收集情报工作。又旋即返回日本。
1935年,由于错误路线和党内的叛变活动致,上海发生"怪西人"案件,致使情报组织遭到重大破坏,两人的组织关系又一次失去,为再次找到组织关系遂于35年10月回国。

1935年10月-1937年10月
由于党内一些负责人叛变与出卖,30年代上海党组织屡遭重大破坏。1935年10月时只留下少量党员分散于上海各处进行自觉斗争。在千方白计寻找组织的同时,陈修良以"莫湮"的笔名,沙文汉以"叔温","元阳","叔起"等笔名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参加抗日救亡文化运动。1936年终于通过季步飞(季明)找到了尚未破坏的中央情报系统的高原,接上党组织关系,陈修良被派到救国会工作,从事上层妇女界的抗日活动,并联系妇女生活社的一些女作家。
1937年初党中央派冯雪峰同志了解上海党的情况,建立"临时工作委员会"准备重建党组织。由王尧山,沙文汉,林枫负责。当时能找到的幸存的党员不到百人。1937年5-6月分,中央又派刘晓同志到上海恢复组织。准备期间以王尧山为书记成立了群众工作委员会,委员有彭柏山,王翰,王洞若,陈修良,陈修良负责妇女,文化,夜校等工作。

1937年11月-1941年12月
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翻开了上海和江南一带白区地下党斗争新的一页。在经历了错误路线下沉痛的血的教训之后,地下党的工作吸取了王明路线的沉痛的血的教训,坚持了秘密工作与公开活动严格分开原则,依靠群众,发展统一战线,反对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一套错误做法。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在上海孤岛斗争,恢复了党的活动。中共江苏省委建立时刘晓为书记,委员有王尧山,张爱萍,沙文汉。下设文委,学委,妇委等等陈修良担任妇委书记,组织妇女界的抗日活动,为抗日将士义买募捐等。根据刘晓的指示,1938年11月以后陈修良领导过省委学生委员会的工作。特别是开辟了基督教青年会方面的工作,这些学生和教师比较支持抗日与爱国。通过青年会的学生团契联合组织宣传抗日,把影响扩大到国际,并发展了党的力量。1938年至1940年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到南京"还都"作"伪主席"时,陈修良组织了孤岛的学校掀起反汪运动的高潮,抵制奴化教育等运动。
1940年底,刘晓到重庆向秦邦宪(博古)报告江苏省委的工作,王明小集团得知陈修良沙文汉,孙冶方在上海负责工作,博古即通知刘晓他们均须到延安去审查历史,因为凡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六届四中全会等问题上曾经不同意王明和共产国际的意见者都被他们认定为有"历史问题"。由于次年发生了皖南事变,路途不通陈修良推迟到1941年末出发。41年初,饶漱石从皖南事变逃脱到上海,经刘晓的安排,住在陈修良巨鹿路的家,并由她的母亲陈馥掩护并且负担一切生活费用,四个月后饶漱石返回华中根据地。

1942年1月-1945年3月
1942年初在陈修良北上延安途中经过新四军根据地。同行者有汪璧(顾准夫人),到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阜区停翅港。遇刘少奇,陈毅,曾山,饶漱石等。正值刘少奇同志将赴延安,陈修良原在武汉已认识刘少奇,她要求同行去延安整风。当刘少奇同志问明情况后认为:"此去路途艰险你一个女同志没有必要去延安,在华中局也可以参加整风"。因此她被留在军部工作。42年4月至11月受陈毅同志的委派办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报"任总编辑,陈军长为新华报写了不少文章。
1943年1月盐阜地区日军大扫荡开始,华中局决定沙文汉和陈修良去浙江四明山浙东地区党委工作,(沙文汉1942年秋随江苏省委从孤岛上海撤离,到安徽天长县顾家圩子,1943年初沙从那里出发已赴浙东)。陈修良稍后从苏北先回到上海,在等待办理"良民证"的手续期间,刘晓,刘长胜也从根据地到上海,传达华中局指示:浙东新四军支队要北撤,沙文汉和陈修良可回淮南工作,遂取消到浙东的计划。
1943年9月陈修良和赵先(王尧山夫人)从上海经南京再赴根据地。交通员为田辛,
1943年10月至44年5月在淮南区党委党校负责整风文件的学习,因反对在整风中搞极"左"的一些做法遭到批评。但她得到罗炳辉师长的支持。1944年5月-8月调至淮南新四军二师政治部整风队负责整风学习,当时在一起工作的有梅少青等同志。二师政治部肖望东同志的开明作风对她也是很大的鼓励。
为了解决自己的所谓历史上"反党"的问题,陈修良要求到新铺镇的华中局党校参加整风,被编在第三队。同队的有张劲夫,孙冶方,陈国栋,魏文伯等,党校校长是彭康。由于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已对王明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批判,这次整风对陈修良参加革命20年的历史和表现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肯定,澄请了是非,使她放下了自二十年代以来反对王明路线的所谓"历史问题"包袱,激发了她更加高昂的革命斗志,
1945年3月月从华中党校结业时她写下诗三首"题整风自传":
"含冤枉死知多少,真理到头胜歪风。了却胸中无限事,终身不忘毛泽东。"
"辗转年年苦转蓬,奔波南北嗟无功。谁怜冠盖锦衣梦,留得清名我不穷。"
"只恨鲠直妨事功,凿枘方圆屡不同。马老而今识途穷,酸辛廿载尽此中。"

1945年4月-1946年4月
党中央为了以后的胜利要准备业务干部,整风后党校决定成立华中建设大学。建大首任校长彭康,付校长张劲夫等。1945年4-8月,陈修良任建大财经系付主任,党支部书记。同系还有陈同生,贺希民,李代耕,陈模等同志。学生有邹家华,汤季宏,陆明等。张茜为组织干事,孙继三为行政干事。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后,建大停办。
1945年9月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与陈修良谈话,选举她和李仲融等人去延安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黄逸峰为团长。同行几十人,女同志中有章蕴,孙兰等。在北上一个月后途中接到中央通知,由于形势的变化,决定取消原定会议,命他们重回华中。此时华中局改为华中分局,由华东局领导,军部迁至淮安。沙文汉被任命为华中分局城市工作部长。城工部设在淮安胯下桥。
1945年10月华中分局谭震林付书记派陈修良到华中分局城工部任南京工作部长,南京工作部机关二十来人,先设在六合城内,通过政治交通员与南京党组织联系,有贺崇寅,周锦文。南京方面来的交通员有楮雷,董铭等。
由于国民党撕毁国共谈判的"双十协定",1946年初攻占六合,南京工作部被迫撤至天长县。根据这一形势,隔江指挥的方法必须改变,经华中分局党委和城工部沙文汉同意,准备直接进入南京打开局面。3月,刘晓从延安到淮安也带来中央指示要在国民党的心脏地区南京,上海加强党的建设。要成立中共南京市委,派陈修良担任南京市委书记。至此,华中根据地的干部在淮安分成三路:一路随大部队到山东准备战斗,(华东局设山东);一路到由苏军占领的大连,多为体弱,妇女等;一路南下进入白区大城市。其中到南京的又分为公开党员身份(如南京的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周恩来等)和秘密的地下组织两条线,为了安全起见,互不直接联系。陈修良属于秘密的一线,刘晓对陈修良谈话时要求她作好5-15年的长期埋伏准备,坚持到最后胜利。

1946年4月-1949年4
当时的南京是国民党首都,"中统""军统"特务机关密布,特别是由于许多从苏联回来的党员在三十年代中早已成为叛徒,他们加入了国民党特务机关还担任要职,有名的如王新蘅,张国焘等。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发现和辨认曾是同学、同事的共产党人。南京在1922年建党后至1946年4月前,市委、地委组织已遭到过八次大破坏,处于高度白色恐怖之中。南京当年有"虎穴"之称实在是名不虚传的。
1946年5月初新的南京市委成立。即落实华中局城工部的指示:统一领导南京分散的各党组织,争取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争取国共合作召开全国性国民大会等,书记陈修良,付书记刘锋,委员有方休,朱启銮,王明远。市委首先加强了学生工作与情报工作。
1946年7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拉开了全面内战的帷幕,南京党与华中分局联系很难。为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华中分局城工部一部分干部南下到上海并入上海分局。沙文汉于46年秋从水路秘密回到上海,在沪领导南京的工作。
1947年1月成立上海分局,针对结合当时北京发生的"沈崇事件",上海分局指示南京开展抗暴运动。
1947年5月6日中共上海局成立,刘晓为书记,沙文汉是宣传部长兼统战,文委副书记,并继续负责南京的工作。陈修良经常到上海接受任务,根据上海局的决策,要求作为首都的南京首先发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群众运动,可给全国以最大的影响。据此,陈修良领导南京市委在学校进行了大量统一战线工作,于1947年5月20日在南京发动了著名的"五。二0"运动,学生运动推动了其他战线的斗争,影响到国内国外。在国民党的大后方开辟了第二战场,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通过这些斗争,南京市委在工人,公务员中趁势加强和发展了党的力量,除学生工作委员会,情报部门外,还有工人工作委员会,公务员工作委员会,警察工作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小教员工作委员会,策反部门等。(为防止组织破坏,策反部门由沙文威,又名史永负责,他是沙文汉的弟弟,情报部门由芦伯明负责,这两个部门均与陈修良单线联系,通过她与上海局直接联系)。南京地下党通过这些组织和渠道从国民党获得大量的重要情报和黑名单,为保护革命同志生命安全与前方战争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948年6月至8月,上海局在香港举办了干部训练班,总结白区工作的经验,有南京,武汉,台湾等的代表参加。陈修良率南京十余干部参加,在港完成"南京建党总结"和对台湾训练班讲题为"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的报告。总结了党的白区工作"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等待时机"十六字方针在南京的实施经验。
1948年9月,由于解放战争形势变化迅速,再赴上海局讨论有关迎接解放作好准备以及加强情报与策反,研究秘密工作的新形势等问题。9月21日刘晓委托陈修良执笔起草"上海局给南京市委的指示信",对形势和下一阶段的任务作出指示。
根据会议精神,于1948年底南京地下党策动了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俞渤机组起义,炸弹投在总统府附近。对国民党政府造成很大震动。此举又影响了上海,西安,杭州,香港等地的飞机起义。1949年1月在南京党的工作下,策动嫡系部队警卫师97师师长王晏清起义。1949年2月她与上海局的策反部门配合,举行了国民党军舰"重庆号"起义。在李宗仁任代总统期间,陈修良通过南京地下党员的社会关系,说服了李宗仁签署大赦政治犯的命令,释放全国政治犯,首先是南京的政治犯,救出了李飞等大批革命青年和干部。
由于南京党组织通过情报和策反掌握了国民党长江防线,要塞等兵力布置情况,97师起义后交出长江的江防图。使我军过江先遣部队三野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渠同志,据此改变了原以为国民党将死守南京,准备以炮火猛攻孝卫陵,大校场,下关,和国民政府的作战计划,使南京基本以和平的方式得到解放,保护了南京古城和人民生命财产未遭很大破坏。
为迎接解放军过江,南京市委通过各个网络,领导和组织了广大群众开展护厂、护校等活动,组织维持治安的自卫队,瓦解警察部队。潜伏各机关的地下党组织,通过国民党撤退前组织的"应变会","合法"地获了南京各方面有关资产,设备,物资,房屋等数据档案,为解放后的全面接管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三野首先攻入南京,国民党军在此之前已纷纷溃逃,南京的广播电台亦先行被地下党所接管。4月24日南京市委发动群众,保护栈桥,组织起各种包括火车轮渡在内的大小船舶,运输大批三野部队和重型武器过江。南京宣告解放。来不及换衣,还穿着旗袍的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与35军军长何克希胜利握手会师曾引起不少人的不意和惊讶。

1949年5月-1950年7月
南京解放后,中央决定由二野接管城市,建立新市委,陈修良任组织部长,市委常委,妇委书记。因白区工作的需要,许多地下党员潜伏于国民党机要机关工作各有掩护职业,以获取情报同时掩护革命力量。但对于白区工作的性质特点,一部分南下的干部不能理解。认为南京地下党"组织成份严重不纯"甚至是"敌、特分子"。并于1949年下半至1950年1月对南京地下党进行整党,大批地下党员曾受到误介和不公正处理。影响十分久远。江泽民同志1998年7月所写"忆厉恩虞同志"一文也反映出这一情况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他说:"在几十年革命的过程中,有多少无名英雄为革命贡献了一切。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他们中有的人甚至临死还背了包袱。我们活着的人只能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这也正是陈修良一直到生命最后阶段仍大声疾呼:"要尊重历史"的原因。
1949年12月陈修良去北京参加过一次亚州妇女代表大会,受邀见了邓颍超和周恩来。
1950年2月参加中共组织工作考察团,这是她第二次到苏联。团长张秀山,王尧山,王甫。同年6月回国。她认为自己已不能再留在南京,遂要求调动工作至上海。

1950年8月-1955年2月
1950年8月至1951年9月任上海市委基层工作委员会付书记,(刘长胜为书记)为了管理上海这个工业型大城市,华东局和市委决定调研一批典型企业,摸索出党政工团的工作关系和工作经验。曾选择了上海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国棉二厂,纶昌纱厂,江南造船厂等八个点。研究怎样依靠工人,工会的作用等问题。写调查报告。之后,此组织撤消。1951年10月至1952年6月调至上海市委组织部担任付部长(王尧山为部长)。
1952年6月至1953年6月任华东妇联付书记兼付主任。(章蕴为主任)。1953年7月至1954年12月,调至华东局暨上海市高等学校党委付书记。1953年下半沙文汉从北京外交部调回上海担任华东局宣传部付部长兼管教育,也任高校党委付书记。他们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共同为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和解决高校领导的方针政策做了许多努力。
1954年底,华东局机构撤销,因沙文汉出任浙江省省长,陈修良于1955年2月调杭州工作。

1955年2月-1978年6月
1955年2月至1958年2月任浙江省委宣传部代理部长,在任期间由于主张以刘少奇同志报告中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观点来写"八大"宣传教材,不同意入写阶级斗争仍是十分激烈的说法;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提出"不应歧视,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节气,不要抱宗派主义态度";她曾提倡干部在业余时间多学些文化科学知识;提出应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同进入社会主义等等观点。
1957年9月浙江省委反右斗争中,以上问题成为否定阶级斗争,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讲话,反对学习马列主义,搞阶级调和,要让资产阶级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证据,且因1956年7月在浙江省第二党代表大会上代表宣传分团发言,对当时的省委侯选人思想作风提出意见等"反党罪状"被打成"极右派"。稍后,沙文汉于年底被划为右派,
1958年2月省委宣传部对陈修良进行组织"处理":开除党籍,工资职务连降六级。同年3月,年令已超过五十的她,被下放到嘉兴农村劳动改造历尽了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艰苦生活和饥饿丝毫没有能摧毁她的意志,在她称之为"农业大学"的考验,使她亲眼目睹了错误的农村政策所造成的真实后果。
1960年4月至1978年6月调至杭州大学外语系,做过日文教学工作和外语系资料室资料员,这一期间又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磨难,精神与健康受到很大摧残。
1977年12月摘去"右派"帽子,但仍说是在57年犯严重"错误"的。被安排为浙江省政协委员。

1978年6月-1982年12月
1978年6月要求到上海,被安排为上海市政协委员。
1979年8月至1982年底,所谓"右派"问题始获平反,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在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

1983年1月-1998年11月
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顾问,研究员。1988年离休。改革开放以后她积极思考,在耄耋之年笔耕不辍写了大量关于党史的重要文章和回忆录。为曾受到不公待遇的同志平反做了许多的工作。重要的有:"我们战斗在敌人心赃","刘晓同志领导白区工作的回忆","潘汉年非凡的一生"(党人魂),"孙冶方革命生涯六十年"等;她为徐玮,吴先清,何孟雄,沙文求,杨善南,鲍浙潮,龙潜,朱枫,陈一诚,邱一涵,彭瑞林,方休,王嘉模等等许多革命家写过回忆文章;也始终未忘沙孟海,郑晓沧先生的师恩。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为"沙文汉诗文选集"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她的最后一篇文章是该书的序言:"春蚕到死丝方尽"。
1998年11月6日凌晨因病逝世,享年92岁。住院期间1994年5月和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曾两次到华东医院探望这位久经考验的老革命家。
陈修良一生奉献于我国人民争取解放和民主的革命事业。她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她在各个时期写下的文章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从1925年7月起至1998年5月她的主要著作目录参见附表。

(编撰人: 沙尚之 1999年1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