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blin Core
Title
年青的革命艺术家沙季同
Subject
Revolutionary history
Description
The Young Revolutionary Artist Sha Jitong
Creator
沙尚之
Source
名人之乡塘溪
Publisher
方正出版社
Date
2004-12
Format
pdf
Language
zh
Identifier
W41
Coverage
Nationwide
Text Item Type Metadata
Text
W41 (补遗) 沙季同(文度) 2004年10月
年青的革命艺术家沙季同
沙尚之
沙季同(文度,陈正煦) 1912年生于浙江鄞县塘溪沙村,是书法家沙孟海五位兄弟中最小的一位. 从小丧父家道败落,在苦难中成长的他不但受到母亲和大哥生活上的关爱,更受到其他三位兄长革命精神的感染,季同曾在上虞的进步学校春晖中学求学,在他天赋艺术家的心灵中自幼深切地同情劳苦人民,反抗暴政统治,
1926年参加青年团,是沙村最早的团员之一。
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乡里的反动势力将还只有十五岁的沙季同抓起来,要挟他的母亲交出三哥沙文汉.沙母陈龄大义凛然,在大哥和乡里的帮助下救出季同。但是老家被砸烂,全家被迫离开沙村到沙孟海在钱庄会馆修能学社任教的上海。 1928年初在大哥帮助下,他进入上海江湾的立达学院读书.1931年又考入以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专学习,于1934年毕业。1935年他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作为旁听生,他的艺术天才深得徐悲鸿的赏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形势大变,中央大学不能在南京继续办学,1938年季同从南京到了武汉,在从事地下工作的四哥沙文威(史永)的帮助下通过八路军办事处季同去了延安,他于1938年8月到达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改名陈正煦。1938年11月从延安赴华北抗战前线实习。在120师表现出色于1939年入党。但这以后,他要求继续从事作画返回延安,但一直未被同意。 次年他到晋西北根据地时生病,精神已有些失常. 在整风运动中更被怀疑是国民党派来的而受到审查,这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精神完全崩溃,1943年在和平医院时独自外出走,到延河边后倒在那里再也不能起来,年仅31岁.
遭磨难, 天才少年离乡
沙季同很小时就表现出绘画的天才,在农村的家中经常随手画来令兄长和邻人称道不已.但是他成长的时代正是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地席卷着中国古老大地的时代,除了大哥沙孟海以教书写字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以外,他的二哥沙文求,三哥沙文汉和四哥沙文威都投身了革命,组织农会从事农民运动或在学校从事学生运动. 他们接受新学,广读进步刊物,季同就学的春晖中学是一所新思想活跃的学校,它对青年沙季同的成长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三哥沙文汉1926年从宁波甲商毕业后就回到老家接过二哥文求领导农会的班,1927年鄞县滨海区与奉化忠义区农会合并,党成立了鄞奉区委,由卓兰芳为书记,沙文汉为组织委员。 在兄长们的影响下,季同自幼有正义感,他同情贫苦农民,跟着三哥活动还经常居住邹溪庙的滨海区农会会所内。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鄞奉地区是他的老家,反革命的气焰尤为嚣张,通缉沙文汉找不到,就将住在农会会所的季同抓起来当了人质,把他装进麻袋要扔进深渊.他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有见识妇女,她面临恶霸土豪的威胁说:"我有五个儿子,你杀掉我一个,还有四个和他拼命".后来, 经乡里童葵荪先生等几位长老出面劝说才放了他。
四月十六日,恶霸施绪初党羽带数十人冲到沙村,打着一面拥护"蒋总司令"的旗子,带着枪一路鸣枪来到沙家故居洗劫一空,还把正在串门的一位族兄沙云寿抓起来吊在宝庆寺屋柱上。最后由沙孟海出钱三百元才释放云寿. 遭此难后,全家再无安生之地,只好分散各处暂避。因大哥当时在上海教书,就把全家人(除一位老祖母外)都接到上海,租了闸北虹口青云里一间房屋暂居.
到上海后经济十分困难,有时全家无菜可吃,就以盐当菜下饭.家里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们求学,这是沙母的决心,季同被送到江湾的一所立达学院, 因爱好绘画不久又肄业而去一家叫白鹅画社学画. 1931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踏上了成为革命艺术家理想的第一步.
从名师, 显露才艺锋芒
上海美专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曾为中国孕育出大批的艺术名家.当时校长是刘海粟,美专设立了许多系科,有西洋画系,国画系,音乐系,雕塑系,艺术教育系等,全校有学生四五百人,以社会名人蔡元培,经亨颐,陈树人等为校董.傅雷,张辰伯是教务长, 教师也是一流的,有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倪贻德等。
与沙季同一起入学的还有他的族弟沙引年(沙耆)同在油画系学习.周闪耀在艺术教育系学习。在校期间沙季同和沙耆不但在艺术上得到长足进步,而且还参加了许多秘密的革命宣传活动.
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 事件,为了宣传抗日,美专的学生踊跃参加宣传队,在西藏路新世界闹市中心拉开大幅白布当场作画,展览.所用的白布,颜料等材料都是爱国商店支援的.由抗日后援会组织送来.市民的爱国热情鼓舞着年轻的艺术家们,反过来艺术家们的创作又震憾了人民大众的心.这一年底,为救济东北难民,在寒冷的大街上季同和同学们克服疲劳和饥饿一连作了七十多幅画.. 季同的写生素描速度非常快,他突出表现主题是劳动人民,例如有一幅表现人力车夫的艰苦生活的图,题名"饮",就是车夫在辛苦奔跑的短暂间隔中在路边饮水的形象反映他们的不幸生活. 1933年在华东地区一次油画赛展中季同的一幅农村风景画还得第一名的优等奖.和一笔奖金.
1934年,沙季同从美专毕业.经沙孟海的帮助1935年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做旁听生,跟徐悲鸿先生学画.根据莫朴先生的回忆有一次他亲睹季同作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沙季同在中央大学的大礼堂用一幅五米高的白布作的宣传化,在巨大的画面上只画了半身的在风雪中的东北义勇军形象.脸向正面,身体微侧,紧握钢枪激昂的情绪和冻得红红的脸,在大片冷灰色的底子上很突出,用大刷子醮着大白,把部分雪花加大到白玉兰片那样大小,突出了雪花,寒冬…整个动作与构图单纯,明确,非常好...。
有情人,长恨绵绵无尽期
1928年季同在上海立达学院时已经认识了相邻的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劳动大学附中的女孩王棣华. 1931年他们都考取了上海美专,王棣华读的是音乐系,
她对美术也十分喜欢.两个年青人在艺术上的共鸣很快也发展到感情上的共鸣..棣华钦佩季同的不只是因为后者有非常高的绘画天才,这个沉默寡言的青年能在不到半天时间里把包括她本人象在内的素描画出来挂满了墙,画满了书皮和纸张,她也钦佩季同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为抗日救亡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片赤诚.他肯吃苦,有理想..
沙季同和沙耆常把宣传共产党主张的小册子带到美专的寝室,封面用"马可福音""小学国语课本"等伪装起来.在同学中宣传. 有一次沙耆就被人告发后抓去,后被他父亲出钱保释出来.
1933年秋的一天,这种灾难也将降临到季同身上.一天,美专大门外站着上海工部局抓人的巡捕,门房间一位主管人叫周广仁的一看见王棣华走过,立即轻声告诉她:"今夜要来抓好几个学生,快把沙季同转到别处去"。棣华即到西画系教室找到季同,并雇了一辆小车送他到江湾,托咐在立达学院的王棣华弟妹们照应,自己又赶回美专,偷偷进入季同宿舍,把他的日记,书信,文章,革命书籍等装了一大包后逃离男生宿舍. 王棣华的这一行为被人告发给女生训育主任,并搜查了她的宿舍,幸好文件等已经转到校外未被发现.但是,王棣华却因为私闯男生宿舍,不守校规记大过一次,这学期的操行被评为"丙等"。
同学三年两人感情日深,毕业后同往天津王家订婚,两人发誓非对方终生不嫁不
娶。王棣华的父亲王更三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他为年青人祝福,但是王棣华的母亲却认为季同家庭贫困,反对这桩婚姻。季同于1935年去南京中央大学后,棣华到上海国立音专学习。
1936年沙季同有意去延安之前,从南京到上海找棣华商量,对她说:"我们可以到苏联去,你学音乐,我身体好可以半工半读养活你",但是受到观念束缚的棣华终究缺少面对这样大的变化的勇气,但两人相约谁也不改变誓言。在上海的三哥沙文汉建议他国难当头可先去延安参加抗日。
1938年8月,沙季同到武汉,在四哥帮助下通过长江局党与八路军办事处的关系,改名陈正煦转辗到了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二期学员)。他学习勤奋,很得好评,半年多以后,学院派他到冀中平原120师抗日前线实习,进行战地宣传。 1939年3月,他从前线给大哥孟海和四哥文溶(文威)写过一封充满胜利信心和豪情满怀的信,这一年在他在火线还入了党。
也许是因为他离不了作画,他很想结束实习后就能够很快回延安鲁艺继续学习,时值延安整风尤其是从"抢救运动"一开始,普遍将国民党统治区来的知识分子作为重点审查的对象.因此,他要求回鲁艺的要求非但不能没有满足,而且他因持有一张国统区的通行证以及精神反常的个别行为被怀疑有"政治问题"一度把他逮捕起来。他的精神彻底崩溃,健康急剧下降, 他在和平医院住院时常终日不进食,身心不支,一日独自出走到延河边,有人听到他一直呼喊着棣华的名字倒下,再也不能起来,他被就地埋在柳树沟,这是1943年,一位极富才华的艺术家三十一岁的生命就这样如同流星划空匆匆逝去。
尾声
关于沙季同有一张国民党地区的通行证问题,由当时负责中央公安局的周怡同志证明是通过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发放的,根本不是特务,但是证明到达延安时已经太晚了。
王棣华一直苦苦等待他,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解放后有人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总不愿相信,她始终信守誓言不嫁人,直到五十九岁那年,她已经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临近退休时在北京遇到四哥沙文威,再次从文威处证实了季同的死。她悲痛异常,告诉四哥:"我每次弹琴,总是把季同的照片放在琴上,想他在听我的琴声"。
(本文参考资料依据 : 沙孟海, ,周闪耀.,张仲纯, 王棣华 ,史永, 莫朴, 陈修良等同志的书面回忆和沙季同遗信)
年青的革命艺术家沙季同
沙尚之
沙季同(文度,陈正煦) 1912年生于浙江鄞县塘溪沙村,是书法家沙孟海五位兄弟中最小的一位. 从小丧父家道败落,在苦难中成长的他不但受到母亲和大哥生活上的关爱,更受到其他三位兄长革命精神的感染,季同曾在上虞的进步学校春晖中学求学,在他天赋艺术家的心灵中自幼深切地同情劳苦人民,反抗暴政统治,
1926年参加青年团,是沙村最早的团员之一。
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乡里的反动势力将还只有十五岁的沙季同抓起来,要挟他的母亲交出三哥沙文汉.沙母陈龄大义凛然,在大哥和乡里的帮助下救出季同。但是老家被砸烂,全家被迫离开沙村到沙孟海在钱庄会馆修能学社任教的上海。 1928年初在大哥帮助下,他进入上海江湾的立达学院读书.1931年又考入以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专学习,于1934年毕业。1935年他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作为旁听生,他的艺术天才深得徐悲鸿的赏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形势大变,中央大学不能在南京继续办学,1938年季同从南京到了武汉,在从事地下工作的四哥沙文威(史永)的帮助下通过八路军办事处季同去了延安,他于1938年8月到达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改名陈正煦。1938年11月从延安赴华北抗战前线实习。在120师表现出色于1939年入党。但这以后,他要求继续从事作画返回延安,但一直未被同意。 次年他到晋西北根据地时生病,精神已有些失常. 在整风运动中更被怀疑是国民党派来的而受到审查,这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精神完全崩溃,1943年在和平医院时独自外出走,到延河边后倒在那里再也不能起来,年仅31岁.
遭磨难, 天才少年离乡
沙季同很小时就表现出绘画的天才,在农村的家中经常随手画来令兄长和邻人称道不已.但是他成长的时代正是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地席卷着中国古老大地的时代,除了大哥沙孟海以教书写字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以外,他的二哥沙文求,三哥沙文汉和四哥沙文威都投身了革命,组织农会从事农民运动或在学校从事学生运动. 他们接受新学,广读进步刊物,季同就学的春晖中学是一所新思想活跃的学校,它对青年沙季同的成长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三哥沙文汉1926年从宁波甲商毕业后就回到老家接过二哥文求领导农会的班,1927年鄞县滨海区与奉化忠义区农会合并,党成立了鄞奉区委,由卓兰芳为书记,沙文汉为组织委员。 在兄长们的影响下,季同自幼有正义感,他同情贫苦农民,跟着三哥活动还经常居住邹溪庙的滨海区农会会所内。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鄞奉地区是他的老家,反革命的气焰尤为嚣张,通缉沙文汉找不到,就将住在农会会所的季同抓起来当了人质,把他装进麻袋要扔进深渊.他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有见识妇女,她面临恶霸土豪的威胁说:"我有五个儿子,你杀掉我一个,还有四个和他拼命".后来, 经乡里童葵荪先生等几位长老出面劝说才放了他。
四月十六日,恶霸施绪初党羽带数十人冲到沙村,打着一面拥护"蒋总司令"的旗子,带着枪一路鸣枪来到沙家故居洗劫一空,还把正在串门的一位族兄沙云寿抓起来吊在宝庆寺屋柱上。最后由沙孟海出钱三百元才释放云寿. 遭此难后,全家再无安生之地,只好分散各处暂避。因大哥当时在上海教书,就把全家人(除一位老祖母外)都接到上海,租了闸北虹口青云里一间房屋暂居.
到上海后经济十分困难,有时全家无菜可吃,就以盐当菜下饭.家里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们求学,这是沙母的决心,季同被送到江湾的一所立达学院, 因爱好绘画不久又肄业而去一家叫白鹅画社学画. 1931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踏上了成为革命艺术家理想的第一步.
从名师, 显露才艺锋芒
上海美专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曾为中国孕育出大批的艺术名家.当时校长是刘海粟,美专设立了许多系科,有西洋画系,国画系,音乐系,雕塑系,艺术教育系等,全校有学生四五百人,以社会名人蔡元培,经亨颐,陈树人等为校董.傅雷,张辰伯是教务长, 教师也是一流的,有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倪贻德等。
与沙季同一起入学的还有他的族弟沙引年(沙耆)同在油画系学习.周闪耀在艺术教育系学习。在校期间沙季同和沙耆不但在艺术上得到长足进步,而且还参加了许多秘密的革命宣传活动.
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 事件,为了宣传抗日,美专的学生踊跃参加宣传队,在西藏路新世界闹市中心拉开大幅白布当场作画,展览.所用的白布,颜料等材料都是爱国商店支援的.由抗日后援会组织送来.市民的爱国热情鼓舞着年轻的艺术家们,反过来艺术家们的创作又震憾了人民大众的心.这一年底,为救济东北难民,在寒冷的大街上季同和同学们克服疲劳和饥饿一连作了七十多幅画.. 季同的写生素描速度非常快,他突出表现主题是劳动人民,例如有一幅表现人力车夫的艰苦生活的图,题名"饮",就是车夫在辛苦奔跑的短暂间隔中在路边饮水的形象反映他们的不幸生活. 1933年在华东地区一次油画赛展中季同的一幅农村风景画还得第一名的优等奖.和一笔奖金.
1934年,沙季同从美专毕业.经沙孟海的帮助1935年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做旁听生,跟徐悲鸿先生学画.根据莫朴先生的回忆有一次他亲睹季同作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沙季同在中央大学的大礼堂用一幅五米高的白布作的宣传化,在巨大的画面上只画了半身的在风雪中的东北义勇军形象.脸向正面,身体微侧,紧握钢枪激昂的情绪和冻得红红的脸,在大片冷灰色的底子上很突出,用大刷子醮着大白,把部分雪花加大到白玉兰片那样大小,突出了雪花,寒冬…整个动作与构图单纯,明确,非常好...。
有情人,长恨绵绵无尽期
1928年季同在上海立达学院时已经认识了相邻的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劳动大学附中的女孩王棣华. 1931年他们都考取了上海美专,王棣华读的是音乐系,
她对美术也十分喜欢.两个年青人在艺术上的共鸣很快也发展到感情上的共鸣..棣华钦佩季同的不只是因为后者有非常高的绘画天才,这个沉默寡言的青年能在不到半天时间里把包括她本人象在内的素描画出来挂满了墙,画满了书皮和纸张,她也钦佩季同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为抗日救亡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片赤诚.他肯吃苦,有理想..
沙季同和沙耆常把宣传共产党主张的小册子带到美专的寝室,封面用"马可福音""小学国语课本"等伪装起来.在同学中宣传. 有一次沙耆就被人告发后抓去,后被他父亲出钱保释出来.
1933年秋的一天,这种灾难也将降临到季同身上.一天,美专大门外站着上海工部局抓人的巡捕,门房间一位主管人叫周广仁的一看见王棣华走过,立即轻声告诉她:"今夜要来抓好几个学生,快把沙季同转到别处去"。棣华即到西画系教室找到季同,并雇了一辆小车送他到江湾,托咐在立达学院的王棣华弟妹们照应,自己又赶回美专,偷偷进入季同宿舍,把他的日记,书信,文章,革命书籍等装了一大包后逃离男生宿舍. 王棣华的这一行为被人告发给女生训育主任,并搜查了她的宿舍,幸好文件等已经转到校外未被发现.但是,王棣华却因为私闯男生宿舍,不守校规记大过一次,这学期的操行被评为"丙等"。
同学三年两人感情日深,毕业后同往天津王家订婚,两人发誓非对方终生不嫁不
娶。王棣华的父亲王更三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他为年青人祝福,但是王棣华的母亲却认为季同家庭贫困,反对这桩婚姻。季同于1935年去南京中央大学后,棣华到上海国立音专学习。
1936年沙季同有意去延安之前,从南京到上海找棣华商量,对她说:"我们可以到苏联去,你学音乐,我身体好可以半工半读养活你",但是受到观念束缚的棣华终究缺少面对这样大的变化的勇气,但两人相约谁也不改变誓言。在上海的三哥沙文汉建议他国难当头可先去延安参加抗日。
1938年8月,沙季同到武汉,在四哥帮助下通过长江局党与八路军办事处的关系,改名陈正煦转辗到了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二期学员)。他学习勤奋,很得好评,半年多以后,学院派他到冀中平原120师抗日前线实习,进行战地宣传。 1939年3月,他从前线给大哥孟海和四哥文溶(文威)写过一封充满胜利信心和豪情满怀的信,这一年在他在火线还入了党。
也许是因为他离不了作画,他很想结束实习后就能够很快回延安鲁艺继续学习,时值延安整风尤其是从"抢救运动"一开始,普遍将国民党统治区来的知识分子作为重点审查的对象.因此,他要求回鲁艺的要求非但不能没有满足,而且他因持有一张国统区的通行证以及精神反常的个别行为被怀疑有"政治问题"一度把他逮捕起来。他的精神彻底崩溃,健康急剧下降, 他在和平医院住院时常终日不进食,身心不支,一日独自出走到延河边,有人听到他一直呼喊着棣华的名字倒下,再也不能起来,他被就地埋在柳树沟,这是1943年,一位极富才华的艺术家三十一岁的生命就这样如同流星划空匆匆逝去。
尾声
关于沙季同有一张国民党地区的通行证问题,由当时负责中央公安局的周怡同志证明是通过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发放的,根本不是特务,但是证明到达延安时已经太晚了。
王棣华一直苦苦等待他,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解放后有人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总不愿相信,她始终信守誓言不嫁人,直到五十九岁那年,她已经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临近退休时在北京遇到四哥沙文威,再次从文威处证实了季同的死。她悲痛异常,告诉四哥:"我每次弹琴,总是把季同的照片放在琴上,想他在听我的琴声"。
(本文参考资料依据 : 沙孟海, ,周闪耀.,张仲纯, 王棣华 ,史永, 莫朴, 陈修良等同志的书面回忆和沙季同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