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Grassroots Chinese History Archive
  • About
    • Terms of Use
    • User Guide
    • Subjects
  • Introductions
    • Introduction to the Chen Xiuliang and Sha Wenhan Family Collection
    • Introduction to Tianjin Mass Organization Publications
  • Browse Items
    • Advanced Search
  • Browse Collections
  • Browse Exhibits
  • 中文
  • English

Chen Xiuliang and Sha Wenhan Family Collection 陈修良沙文汉家庭档案

关于景华新村 22 号的历史 (未刊)

Title

关于景华新村 22 号的历史 (未刊)

Subject

Revolutionary history

Description

History of No. 22 Jinghua New Village (unpublished)

Creator

沙尚之

Date

2003-10

Format

pdf

Language

zh

Identifier

W37

Coverage

Shanghai

Text

第三分册 补遗

W37 补遗 关于景华新村历史 2003年10月

关于景华新村22号的历史
沙尚之
坐落在如今是静安区的巨鹿路820弄(景华新村)22号,是一座建于1937年的三层楼新式里弄房子。这幢普通的楼房却是我党在上海长期地下斗争的历史见证。中共党的一些资深领导人曾经在此出入聚会、指挥过重大的革命斗争,更有许多革命者曾在这里受到过掩护和救援。但是,多年来由于白区党的历史受到了严重歪曲,曾在这所房子里运筹帷屋,叱咤风云的地下工作者在历次运动中先后都受到过迫害,这幢房子的历史也因此几乎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更何况出入这里的都是上海地下党的顶级人物,在解放前的白色恐怖统治下,根据秘密工作的严格纪律,他们必须完全隐蔽,只通过单线联系而不直接参与一切出面的活动。因此,大半个世纪过去以后,现在已少有人知道他们的事迹和名字。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重新把这段历史写出来,不但可籍此纪念那些曾经为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革命先辈们,而且通过党史教育以达到实现资政育人之目的。

(一)景华新村被选作中共江苏省委秘密机关的经过 (1)
众所周知,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共在城市的党组织在错误路线主导下几乎被破坏殆尽。从1936年开始,经过长征的党中央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后不久,为了恢复白区的党组织,延安先后派潘汉年、冯雪峰、刘晓等到上海,摸清了残存下来不到百人的党员情况,经过秘密而谨慎的个别审核后,以刘晓、刘长胜为正付书记的中共江苏省委于1937年11月在上海成立,重新恢复了上海党组织。此时全面抗战已爆发,为了党组织的安全起见,省委必须找到安全的秘密机关作为会议和联系地方。
经过严密的考察和调查,省委决定选择地处法租界巨籁达路(即:巨鹿路)新建成的景华新村。省委机关选择景华新村是因为:上海在全面抗战开始后,租界边界驻兵,并用铁丝网隔离,日本兵不能随便进入,租界地区一时成为"孤岛"反而比较安全;景华新村与人员混杂的贫民区不同,当时是中产以上有钱人家住宅区,作党的机关不易引起特务注意;景华新村是联排式构造,相邻楼顶晒台隔墙较低可以互通,在发生危险情况时便于逃逸转移;此外,22号地处最后一排北面与周家(房产主周湘云)的花园(今为延安饭店后院)只有一道竹篱笆相隔,在朝北房间开会没有人看到,万一有情况又易于从后门出去到周家的花园再脱身。
由于当时党的经费十分拮据,作为职业革命者的沙文汉和陈修良没有其他社会职业,生活费用常依靠岳母(陈修良的母亲)陈馥从宁波老家继承得到的一小份遗产(约四万元银洋)接济。这笔钱除了陈馥省吃俭用度日之外,全被用于支持党的活动直到解放。
根据刘晓的意见,由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沙文汉与妻子陈修良(妇委书记)商量,要求陈馥租赁下22号整幢楼房,租房的钱全部是她承担的。
陈馥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有很强的反封建意识,同情革命。从二十年代起即在宁波支持革命青年,国民党"四.一二"清党大屠杀后因经常救援和掩护当地最早一批党员,在宁波享有"众家姆妈"之誉称。(2)在景华新村居住期间人们称呼她"阿太",由于阿太患有眼疾,且逐步失明,由从宁波带来一位象山籍的保姆黄阿翠照料日常生活,在景华新村人们称她为"阿黄姐"。
1939年阿太在阿黄姐的陪同下,向房产商泰利洋行付了银洋1500元,并按每月租金110元承租了景华新村22号。沙文汉化名陈元阳,对外称为侄子,陈修良化名陈素梅称作侄媳妇。由刘晓(书记)、张毅(刘晓的夫人)、王尧山(省委组织部长)、赵先(王的夫人)、孙冶方(文委书记)、朱枫(烈士)等同志凑得一些家具,作为中共江苏省委的秘密机关开展活动用。抗战结束1946年后景华新村又作为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机关一直到解放。从1939至1949年的十年中,历尽腥风血雨的严重白色恐怖,由于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局成功地执行正确的白区工作路线和方法,这里从来没有被破坏过。阿太在景华新村长期掩护和经济上支持地下党的这个重要机关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在这里居住了36年直至1975年逝世。这位忠诚的"阿黄姐"一直与这个家庭荣辱与共,在白色恐怖下的景华新村,一面掩护地下党的活动,一面与阿太一起扶养了沙文汉和陈修良唯一的女儿沙尚之(阿贝)直到解放,她成为这个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去世。

(二)在景华新村进行过的主要革命活动
景华新村是当时中共江苏省委一个重要机关,在二楼的亭子间开过许多秘密会议。往来的人严格限制在秘密战线几位高层领导,如刘晓,刘长胜,王尧山、孙冶方及他们的夫人等。
沙文汉为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党内化名是张登)主管学生工作委员会 (学委有刘锋,关健夫,王文荃等)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委成员先后有孙冶方,王任叔,于伶,顾准,梅益,唐守愚等)在文化工作方面他创办和主编省委机关刊物"真理","党的生活";他与王任叔,唐守愚为"求知文丛"撰写时论文章;文委还支持大学创办群众文艺,如"知识与生活"半月刊等、1941年江苏省委成立文艺工作委员会负责文学、戏剧方面党的工作,由沙文汉主管,下属有黄明、王元化、吴小佩等。沙文汉在景华新村领导上海文化界的工作时写过许多文章,如以叔子为笔名,在党内刊物发表"关于今后上海宣传工作",阐明党在上海宣传工作的总方针。陈修良1939年10月以葛覃的笔名在"党的生活"发表的"目前学生反汪斗争的检讨"等文章也是在景华新村写成的。(3)(4)
1937年底江苏省委的军委书记张爱萍调离后,由沙文汉兼任此职,省委成立了外县工作委员会,由他主管上海郊区和江苏省的抗日武装斗争。1940年夏以后,这项工作划归新四军领导,沙文汉从景华新村出发到常熟,会见新四军路东军政委负责人谭震林,进行了江苏和上海郊县武装斗争的工作移交。(5)
1939年夏沙文汉与刘晓从这里出发经兰溪到新安江,经淳化到安徽屯溪,转辗到皖南新四军部会见东南局项英等领导人报告了江苏省委的工作并接受任务返回上海。发动党内外群众,宣传和支援新四军抗日,秘密组织输送大量人员和物资到皖南。(5)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付政委饶漱石只身逃到上海,通过军部联络站,刘晓安排由陈馥掩护他住在景华新村,并负责他的衣食和安全,四个月后又重返苏北根据地。(1)(6)
1942年根据中共中央"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指示,刘晓和沙文汉在景华新村研究并建议在根据地创办综合性大学(后经党中央批准称"江淮大学"),为党培养高等文化的干部。省委派沙文汉具体筹办此事。他与梅益等文委、学委的同志进行了大量工作,从上海输送出一百多名师生到根据地,圆满完成了办学筹建任务。(7)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参战,日本军队遂冲过租界,上海的"孤岛"结束。
1942年10月,江苏省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中央指示全部从上海撤退到淮南根据地,沙文汉和陈修良也都先后离开上海,景华新村由陈馥留守着作为在根据地与白区之间大江南北往来的一个秘密中转点。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加紧内战准备,苏皖新四军根据地被迫向北撤退。为加强大城市党的工作,陈修良和沙文汉分别在1946年先后被中央华中分局派至南京与上海从事地下斗争,直至解放。
1946年4月陈修良只身潜入国民党首都,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受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直接领导。上海局书记刘晓通过陈馥从景华新村发出一信要她来沪。1946年5月在景华新村二楼,刘晓详谈了新的斗争形势和工作方针她说:"内战已是不可避免,南京的地位十分重要,必须加强党的队伍,团结教育群众反对国民党的内战计划。中央估计内战至少要打五年、甚至十五年,到那时我们的头发都要白了,你能坚持吗?",当陈修良坚定地表态不怕牺牲,准备埋伏在人称"虎穴"的南京,坚持到底时,两人紧紧地握手。景华新村的二楼亭子间以后便成为中共中央上海局布置任务商议工作的重要秘密地点。1946年10月担任华中分局城市工作部长的沙文汉也奉命从淮南到了上海,住在景华新村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1947年1月,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中共上海分局。由刘晓任书记,刘长胜、刘少文,钱瑛为付书记,沙文汉任宣传部长。1947年2月设立文化工商统战委员会,由张执一,沙文汉共同负责。从此,沙文汉除了负责上海局的文化宣传,统战,策反工作外,还直接领导南京、上海、杭州等江南城市的地下党活动。(6)(8)(9)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同年5月上海分局撤销成立中共中央上海局,上海局是中央级的组织,管辖范围是全国华东,西南,京津等各地区大中城市地下党的工作。(1948年上海局下面又设立过上海市委是专做上海基层工作的,由上海局领导。解放后许多人不清楚中共中央上海局与上海市委的区别,还以为是同一的,这是非常错误的历史误导)。
景华新村成为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 10)(3),为了确保指挥机关的安全,这个地方只有极少数主要领导人(刘晓,刘长胜,刘少文等)知道并可以进出,而与上海的基层组织不发生直接联系。
1947年春,上海局通过沙文汉给陈修良写信,请她"回家料理家务"。刘晓、刘长胜、沙文汉和陈修良在景华新村二楼的亭子间开了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根据当时全国人民反内战、通货膨胀民怨沸腾的形势,上海局决定从首都南京开始发动学生运动,然后迅速在全国其他城市扩大影响,提出以经济斗争口号来推动全国范围蒋管区的反战运动。并决定由上海局学委,文委等发动群众。从京、沪、苏、杭等主要学校派代表到南京声援。景华新村的会议
后,陈修良即返南京,布置南京市委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在中央大学首先发起运动,喊出:"反饥饿""反内战""向炮口要饭吃"等口号,此举得到南京市学生和市民广泛热烈响应。迅速发展为震惊中外的"五·二O"运动。在上海局的组织领导下,全国有六十多个白区城市起来响应,为解放战争开辟了"第二战场",使"蒋介石政府处在全国人民的包围中"。但今天极少人知道这个载入史册的革命运动的周密部署正是在景华新村一个亭子间策划的。(8)(9)(10)
1948年秋当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淮海战役正在进行之际,根据中央指示城市地下党的工作转向迎接解放的准备,做好蒋军策反瓦解,发动群众保护工厂、学校、财产,培养城市工作干部等。上海局的领导刘晓、刘少文、钱瑛等同志因工作离沪,上海局由刘长胜、张执一、沙文汉主持工作。1948年秋上海局根据新形势设立策反工作委员会,张执一为书记,沙文汉为付书记,委员有李正文,王锡珍(化名陈约珥),田云樵等。1948年12月陈修良受在香港办地下党干部训练班的刘晓委托,在景华新村起草了"中共南京1市委关于最近工作致中共上海局的报告"(11)。1949年初张执一,李正文又相继离沪,沙文汉在上海担负了更重的策反工作任务。
1948年12月,沙文汉代表上海局到当时的首都南京,对南京市委讲话布置了工作任务,特别是要求南京加强策反工作。回沪后他代表中共上海局起草了:"京沪一般形势的特点及当前的基本方针与我们的具体工作",该文对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地下党在策反、准备大城市的解放与接管的工作做了详细的指导。这一重要文章于1949年1月以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正式文件发至党内。此文件的起草的地方正是景华新村。(12)
为加强策反工作的领导,南京方面的蒋军投诚关系均向上海局汇报,由上海局通过秘密电台与解放区联系。陈修良在这一时期经常往返上海与南京。如1948年12月国民党空军八大队俞渤驾机起义和轰炸南京总统府,陈修良事先通过上海局的电台与解放区联系,通知俞渤到石家庄机场降落和有关的接应信号。(13)
1949年2月国民党巡洋舰"重庆号"起义人员的关系,也是陈修良从南京地下党的策反部门史永(沙文汉之弟)手中转到上海,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张执一、沙文汉派陈约珥(王锡珍)
进一步做具体工作。使它胜利地从上海吴凇口起义驶向解放区。(7)(13)(14)
1949年4月,号称御林军的国民党97师师长王晏清在南京起义,事先也均由南京和上海地下党策反人员安排与长江北岸解放军的联系。由于他的一个疏忽被国民党当局察觉,被迫提前起义过了长江。但一起参与策动起义的高级军官邓昊民和王师长的夫人来不及走,经南京地下党的安排迅速撤到上海,由沙文汉派人到景华新村,紧急请陈馥以美元资助送他们速赴香港,才及时逃离了国民党的追捕。(1)(13)
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长江防线的海军第二舰队林遵在笆斗山起义。上海特种部队伞兵三团刘农峻起义,以及苏州河北岸守军刘昌义起义等,都是沙文汉领导的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工作的结果,这些起义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的军心,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要贡献。(7)
解放前夕,沙文汉在上海还通过王亚文同志对国民党中将张权将军做了大量工作,自1948至1949年间获得大量内战前线国民党兵力部署情报。特别是有关江阴要塞的重要情报,张将军亲自画了长江军事布防图,并指出防守的薄弱点,交给上海地下党。沙文汉曾代表党组织策划上海国民党部队起义,原计划授权张权将军为上海起义军司令,在1949年5月16日发动兵变,实现上海和平解放。不幸因张权将军的下属有人告密而败露。5月21日张将军和另一位起义军官李锡佑师长以所谓"银元贩子"的罪名,在南京路闹市街口被国民党杀害。(15)
1949年5月25日晨,沙文汉代表上海党组织,率领策反委员会和地下党警察委员会一小队人到福州路先接管了上海警察局,缴了他们的枪,当天下午正式转交给以后主管上海公安局的杨帆、李士英同志。(7)
沙文汉的长兄沙孟海是我国一位有名的书法家,前杭州西泠印社社长。解放前曾在南京总统府陈布雷手下任文职官员,为蒋介石编纂过家谱。解放前夕,蒋介石引退并准备逃离时,派人要求他去台湾。1949年上半年,沙孟海为逃避其追踪,蛰居景华新村陈馥家中一直到解放。
解放初期上海军管会负责人陈毅等许多领导也曾来过景华新村,参观了这个上海地下党的秘密据点。不久,沙文汉因工作需要短期住进百老汇(上海大厦)十三楼四十一号房间和南京西路上的乐义饭店。从此,做了十年秘密机关的景华新村22号成为一幢普通的民宅,但它不平凡的历史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是与沙文汉,陈修良有长达几十年友谊的老战友,三十年代江苏省委时期在沙文汉领导下从事地下党文化工作时就到过景华新村,解放初在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重工业处和工业部长时也经常来到景华新村。1976年夏,经受文化大革命迫害从北京秦城监狱出来后不久的孙冶方,因避地震关系来到上海,孙冶方,洪克平夫妇住在景华新村22号达一年左右,于1977年6月回京。在上海期间他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写了批判被"四人帮"搞乱的经济概念的文章。

附记:
解放后沙文汉作为华东地区代表与陈毅一起到北京出席开国大典,并被派往杭州负责浙江省统战部,宣传部,教育厅部长和厅长,曾回上海任华东局宣传部付部长,1954年宪法公布后成为浙江省第一任省长又回到杭州,在1956年浙江省的党代大会上提出关于"党政分工",建设"党内民主"等主张(16),于1957年被错误打成"右派"而蒙冤,在艰难的条件下他坚持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写出"中国奴隶制度的探讨"论文后不久于1964年1月病逝于杭州,享年56岁。1982年沙文汉的冤案始得到彻底平反。主要著作收集于1998年出版的"沙文汉诗文选集"。
陈修良在解放后任南京市委组织部长,1950年以后又回到上海,与刘长胜一起负责过市基层工作委员会任付书记,与王尧山一起负责市委组织部任付部长,与章蕴一起负责华东妇联,还担任过东局高校党委付书记等职,1955年到杭州,任浙江省委宣传部代部长等职务。
也因在1956年省党代大会上代表宣传口对省委负责人工作不民主作风和党政分工问题提出批评,于次年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后被安排到杭州大学外语系,历尽坎坷(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获得平反并回到上海,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顾问,党史研究员,晚年克服病痛,从事大量党史写作达百万多字。于199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92岁。主要著作收集于1999年出版的"陈修良文集"。

参考文章

(1) 风云叱咤小楼中 陈修良 上海滩1988年第8期, 陈修良文集 第142-149页
(2) 众家姆妈陈馥 陈修 人物杂志 1983年1月
(3) 上海革命文化大事记(1937-1949)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征集委员会 1991年,陈修良文集:64-68页
(4) 沙文汉对上海革命文化的贡献 姜沛南 新文化史料1992年6期, 沙文汉诗文选集411页
(5) 沙文汉从事军事工作评述 姜沛南 浙江省新四军历史人物研究1990,沙文汉诗文选集425页
(6) 浮生锁记 陈修良 未发表文章
(7) 中共党史人物传三十四卷 :沙文汉 姜沛南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胡华主编
(8) 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地下工作 刘 晓 南京党史资料1984年第7期
(9) "五·二O"学生运动与开辟第二战场 陈修良 (同上)南京党史资料1984年第7期,陈修良文集 第201页
(10)刘晓同志领导白区工作的回忆 陈修良 档案与史学(上海)1997年2期,3期
(11)中共南京市委关于最近工作致中共上海局的报告陈修良文集 第191-200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12)京沪一般形势特点及当前的基本方针与我们的任务沙文汉诗文选集 第152-163页
(13)我们战斗在敌人心脏 陈修良 江苏党史资料1986年第2期,陈修良文集 150页
(14)党怎样领导重庆号起义 陈修良 上海文史资料1980年第1辑,陈修良文集207页
(15)张权烈士传略 王亚文 回忆录 1982年5月
(16)在中共浙江省第二届党代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沙文汉诗文选集 200-206页
(17)坎坷岁月中的片断回忆 陈修良文集 221-232页

Collection

Chen Xiuliang and Sha Wenhan Family Collection 陈修良沙文汉家庭档案

Tags

众家姆妈, 地下党活动, 景华新村, 沙文汉

Citation

沙尚之, "关于景华新村 22 号的历史 (未刊)" (History of No. 22 Jinghua New Village (unpublished)), 2003-10, Chen Xiuliang and Sha Wenhan Family Collection 陈修良沙文汉家庭档案, Grassroots Chinese History Archive, https://grassrootschinesehistory.ca/items/show/3676
  • ← Previous Item
  • Next Item →
  • About
    • Terms of Use
    • User Guide
    • Subjects
  • Introductions
    • Introduction to the Chen Xiuliang and Sha Wenhan Family Collection
    • Introduction to Tianjin Mass Organization Publications
  • Browse Items
    • Advanced Search
  • Browse Collections
  • Browse Exhib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