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blin Core
Title
新中国首任浙江省长沙文汉
Subject
Revolutionary history
Description
New China's First Governor of Zhejiang
Creator
沙尚之
Source
名人之乡塘溪
Publisher
方正出版社
Date
2004-10
Format
pdf
Language
zh
Identifier
W8
Coverage
Zhejiang
Text Item Type Metadata
Text
W8补遗 新中国首任浙江省长沙文汉 2004年载《名人之乡塘溪》
沙文汉(1908.1-1964.1)又名:文沅,文舒,文翰,房山,叔起,陈叔温,陈元阳,张登,阿三 。生于浙江鄞县塘溪沙村一个家道中落的儒医家庭,父亲沙孝能早亡,由母亲陈龄与长兄沙孟海困难地支持着全家生活。在沙氏五兄弟他排行老三,自小同情贫苦人民,痛恨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1925年4月入党,1926年毕业后回沙村接过二哥沙文求的班,领导农民协会的斗争,与卓兰方一起组织过"鄞奉暴动"。1927年大革命低潮,农民运动遭失败,沙文汉于1928年1月被通缉逃到上海,从此,他生前没有再回到过沙村。
1928年他考入东亚同文书院,同时在上海CY(共青团)工作。1929年6月在担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期间被选为代表到柏林参加世界青年反帝国主义大会.因中东路事件,铁路交通受阻,1929年7月当他抵达莫斯科时已赶不上开会,组织上令其留下来进苏联少共国际学院学习,至1930年5月结业回国。在上海任法南区团委书记,江苏省委工人部长,总工会青工部长,王明路线期间受排斥曾在沪东,沪西区团委帮助工作。1932年夏在沙孟海帮助下以沙房山名字到安 庆教育局工作. 9月因叛徒余飞告发,沙文汉遭追捕潜回上海。1932年底他与同样被余飞告发而遭国民党追捕的陈修良在沪结婚.
1933年初沙文汉夫妇为重找党的关系一起到日本,沙文汉以陈元阳名字就读东京铁道学院,实际为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1935年10月因组织破坏,再次失去了关系又回上海.先在救国会工作,以叔温,叔起等笔名在"世界知识""东方杂志""中国农村""真理""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有关抗日救亡的国际时事,军事和经济分析文章。
1937年党中央决定秘密在上海重新建立江苏省委,他和陈修良均为首批被确认恢复组织关系的主要骨干.沙文汉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分工主管文化和学生工作委员会。一度兼管过军事委员会工作和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42年江苏省委奉令撤到新四军根据地后,沙文汉担任过淮南区委城市工作部长,中共华中分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上海局在上海建立,沙文汉任上海局宣传部长和统战部长,还主管南京等全国白区重要城市地下党的工作,负责过策反委员会工作,为解放上海和华东地区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沪杭两地先后历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浙江省宣传兼统战部长浙江大学校长,台湾工作委员会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4年底,根据宪法,沙文汉出任浙江省解放后第一任省长。
在任期间因提出党内民主和建议改变党政不分现象的意见,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4年1月逝世,1982年冤案始得彻底平反。
反右后他撐着病体,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并写出"中国奴隶制度的探讨"论文.沙文汉一生善思辫,好诗文,待人宽厚,是一位文人型的革命家,他的主要著作收集并发表于1998年出版的"沙文汉诗文选集"。
一波未息一波生,要路多从险处争
沙文汉幼时(1913至1917年)在本村梅溪小学读书四年,次年起即帮助家庭在家务农至1921年。童年深受父兄影响自学过许多古诗文,受《史记》《水浒》《左传》《三国》等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的思想影响很深,从小产生侠义思想,反对持强凌弱,为富不仁。在小学期间曾写《言志》作文,老师阅后十分赞赏,对他的母亲说:"此儿非凡"。家庭虽困难但母亲坚持要他和兄弟都受到教育,遂于1921年夏考入省立宁波第四师范,因受富家子弟的欺侮被迫离开。转考宁波甲种商业学校。期间受在效实中学的二兄沙文求影响,读了许多革命刊物,如《向导》《中国青年》等。逐渐了解社会不平的根源,响往参加反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1925年4月在甲商同学倪毓水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由地委的贺威圣(烈士)主持宣誓,并受到入党誓词的深刻教育,决心要永远为民众谋利益,不怕任何个人的牺牲。在宁波参加"五卅"学运。在国共合作期间同时参加了国民党。1926年夏他从商校毕业。甲商毕业后,他放弃了长兄为他找好的青岛明华银行职位,回到沙村接替已赴上海大学的二兄在家乡领导农会活动。年底,与卓兰芳一起组织了鄞(县)奉(化)地区农民运动.
1927年"四. 一二"以后,国民党发动"清党",沙文汉被通缉,开除出国民党,沙村老家被捣毁,为逼母亲陈龄交出沙文汉,他的小弟沙季同被装在麻袋里准备投入深渊,沙母义正严词地进行了斗争。面对挫折和风浪,十九岁的沙文汉写诗向二哥文求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沙文求又写信转抄此诗给长兄孟海,称三弟:"他的深思远虑的气慨,于此可见一斑".
一波未息一波生,要路多从险处争.
千折百回流到海,几时得见大江平?!
当时党内处于盲动主义路线的指导下,不顾革命低潮形势,浙江省委(夏曦)决定继续组织年关暴动。沙文汉被任命为鄞奉区中心县委书记,潜回家乡。
由于计划泄密而且力量悬殊,暴动失败。1928年1月中旬沙文汉从象山漂海脱逃到上海。在沙孟海资助下考入日本人办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在同文读书的同时他秘密担任上海法南区(法租界和南市区)共青团团委书记,并与党员汪孝达(成模)结为好友.
1929年在担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期间,他被选为代表参加在柏林召开的世界青年反帝国主义大会。因中东路事件交通阻受阻错过会期,中途到莫斯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决定他到苏联少共国际学院学习。由于他常与瞿秋白等比较接近,却被王明一伙看成为"代表团的走狗",一直忌恨在心,竟埋下了日后打击报复之意.1930年5月学业结束后回国.
吾道无人识,频年独苦行
回到上海后,组织上安排他担任过CY的一些职务,也被作为是与"李立三路线"而受到打击。对于不同意见的党员采取不分配工作,不给生活经费(当时职业革命家是不可以兼任其他工作的,所有费用都由党组织按级发放),从生活上逼迫他们。
1932年他被调至沪东区团委"帮助工作",需要他到各处奔波进行群众工作,但是他的生活费常得不到,以致于半个月内只能吃上几顿饭,这使他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经常昏倒在马路上。在这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下,沙文汉绝不屈服,反而以此作为对自己革命意志的考验,写下了自勉诗:
"吾道无人识,频年独苦行;贫遭街犬吠,病妒塞鸡鸣。
楚国虽三户,秦王徒万兵;勿云时未至,有志事竟成。"
这年5月,身体极度损坏的沙文汉经沪东区团委组织部长胡南生同意,批准他到南京大哥处休养。沙孟海在南京教育部和中央大学工作,沙文汉到南京休养月余后稍恢复,。大哥建议他先找个职业解决生存问题,经胡南生的批准后,通过教育厅长叶元龙介绍以沙房山的化名去安庆教育厅当秘书。由于陈修良在上海时已告诉沙文汉他在莫斯科曾见过面的余飞正在安庆,到安庆后沙文汉即拜访了这位工人出身负责职工运动的前驻莫斯科代表团成员.不久,中共领导人向忠发,顾顺章相继被捕叛变,党中央机关遭毁灭性破坏,大批革命者遭捕杀,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
1932年秋更大的危险降临了,九月余飞在安庆被捕,立即向当局出卖了沙房山与陈修良.沙文汉幸得教育厅的同事李观甫,刘瑾通知,设计逃脱未被警察捕到。当他遇到余飞妹妹后才知自己是被余告密的。沙文汉即电告在上海的陈修良使她立即离开原住所而未遭被捕.沙文汉潜回上海后在沙季同(当时在上海美专学习,兼秘密联络)陪同下找到暂躲寄住在天然旅馆中的陈修良.
沙,陈两人在陈修良的母亲陈馥的掩护下不断在上海租界更换地方隐蔽,但是他们与党的组织关系也因此失落。沙文汉写信给原同文书院好友汪孝达得知东京有中共党的关系,决定暂时离开中国。由陈修良的母亲出资,沙孟海帮助在教育部搞好去日本留学的手续,1932年底两人结婚,1933年初东渡日本寻找党组织。
沙文汉夫妇到日本后,通过陆久之在东京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党的组织关系则受仍在上海活动的中央特科的领导. 由于沙文汉有很好的日语基础,他在日本期间进东京铁道学校学习,利用日本学校图书资源丰富的条件,大量阅读马列主义理论著作,通读了"资本论",记下许多经济学笔记,他结合中国国情,研究中国的社会和革命的问题,写了"驳任曙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论文(任曙:任卓煊、叶青),指出:"经济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明白了中国经济构造,就能明白中国的社会,也就能明白中国社会的变革,应采取的方针和策略"。通过中国经济数据分析,驳斥"当前中国革命已经是非资本主义"性质的假马克思主义实质。在东京他通过报刊杂志大量收集日本的经济数据和军事动态情报,这些资料后来对他回到上海参加抗日救国文化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1935年由于上海局领导人盛岳(忠亮),李竹声叛变,上海的国际情报系统遭破坏,他们又一次失去了党的关系。为寻找组织,10月沙文汉夫妇重返严重白色恐怖下的上海。
连天劫火安无恨,七尺身躯未敢私
当时日本侵略的阴云密布中国上空。沙文汉在这一时期以文化人的姿态,大量撰写时事论文,参加文化界救国会的活动,他以陈叔温、叔起等化名在进步杂志上一面撰写文章,一面谨慎积极地寻找党的关系。曾在"世界知识"、"东方杂志"、"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中国农村"等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论据充实,分析入理、针砭时弊的文章,如:"日本战斗力的估计"、"外蒙问题的告急"、"阿(比西尼亚)军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日苏纠纷的总检讨"、"怎样组织抗日游击运动"、"中国财政的根本问题"、"中国景气论"等重要论文。特别是他指出日本资源贫乏,财力不足,侵略战争的精神战斗力弱不能长久,反对"恐日病"。早在1936年他就已提出应以"游击战"、"持久战"对抗强敌的思想,这是他在认真研究,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来的真知灼见。
1937年春党中央派刘晓到上海恢复党的组织,建立了临时工作委员会,"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后,省委所在地的上海的租界成为"孤岛"。11月正式重建中共江苏省委,刘晓担任书记,张爱萍军为书记、王尧山为组织部长,沙文汉担任宣传部兼统战部长分管文化工作委员会和学生工作委员会。
"八.一三"以后日军全面进驻,海沦陷,只留下租界被日军包围形成"孤岛".处于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上海"孤岛"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页,曾培育了大批优秀的革命文化人和作品。鉴于沙文汉在江苏省委的地位,不能再象以前那样自由发表公开文章。这一时期,他通过由他主编的党内刊物"真理"、"党的生活"发表文章,指导党的工作。 当时沙文汉更主要的职责是组织群众团体出版公开报刊,进行抗日宣传。在他领导下的文委书记有孙冶方,成员有王任叔、于伶、梅益,以后又有顾准担任文委书记。文委组织了"每日译报"、"导报"、"译报周刊"、"上海人报"、"上海周报"等的出版。通过胡愈之、梅益、王任叔、周建人、郑振铎等人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了"西行漫记";文委支持以宋庆龄、许广平等人组织的鲁迅纪念委员会出版20卷本的"鲁迅全集";翻译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等。文委在沙文汉等人策划下还开办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培训社会各界抗日救亡群众团体的负责人。文委在戏剧、电影、音乐、曲艺界深入开展活动,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通过上海剧艺社演出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在"孤岛"时期发生过重大影响.
1941年12月因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日军进驻租界,"孤岛"结束。中共江苏省委奉党中央命令于1942年分批撤出上海到淮南新四军根据地。当时,他和陈修良抛下了3岁的幼女和老母亲先后离开上海,沙文汉在1941年底写下"示儿"诗一首,充分反映了他当时在家庭亲情和民族危机交织下的情感撞击,及他"七尺身躯未敢私"的抉择.
稚儿亦解零丁意,竟日牵衣不寸离;母且从军去万里,父能抚汝到何时?
连天劫火安无恨,七尺身躯未敢私;那得长弓堪射日,来年共唱太平诗!
1944年在新四军根据地沙文汉参加了华中局的整风,并担任华中党校教务长,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和城市工作部长。主持培训许多从敌占区来的革命青年,学习白区工作的方针和地下党工作的经验。1945年日寇投降以后,沙文汉出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城工部长,领导华中地区各城市的党的秘密组织进行长期斗争。1946年春他作为华中分局城市工作部长,明知有极大危险,亲自把妻子陈修良送上潜入有"虎穴"之称的当时首都南京从事地下工作。同年10月,沙文汉奉令从根据地也秘密渡过长江回到阔别四年的上海。
已得彤弓射毒日,岂无彩石补晴霄
1947年初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由刘晓、刘长胜任正、付书记,刘少文负责情报工作,钱瑛为组织部长,沙文汉任宣传部长兼任文化、工商统战委员会付书记(书记为张执一)。1948年夏由于工作的需要,上海局主要成员相继离开上海,留下刘长胜和沙文汉主持日常工作。沙文汉除了管南京、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工作以外,还直接领导了上海文化界、教育界和工商界的工作。如:在文化方面由沙文汉领导的文委,委派文委书记姚溱及郑森禹等同志组织出版了"文萃"、"联合晚报",支持和暗中领导"中国建设"、"世界知识"、"时代日报"等报刊杂志进行革命宣传。
1947年春上海局刘晓、刘长胜和沙文汉策划震撼全国的"反内战、反饥饿"运动,决定以陈修良为市委书记的南京首先策动,不久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二O学生运动".上海局组织所辖的几十个全国白区城市起来响应,形成轰轰烈烈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深重打击了蒋家王朝. 张登(沙文汉)为中共中央上海局起草过许多重要文件和党内指示,如:1948年10月代表上海局向南京市委的讲话,1949年1月上海局文件:"京沪一般形势特点及当前的基本方针与我们的具体工作"等。
为赢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1948年中共上海局成立了策反委员,策动多起国民党海、陆、空军的起义。 沙文汉直接参与指导的有:国民党青年军官贾亦斌等人在嘉兴的起义、在上海通过王锡珍(陈约洱)同志进行的"重庆号"军舰起义、帮助南京地下党进行的国民党空军俞勃起义及蒋介石的"御林军"97师师长王宴清起义等。通过王亚文同志策动爱国将领张权的起义(张将军因被手下军官出卖在解放前夕牺牲)。上海局领导下的策反委员会成功地组织了国民党伞兵部队和第二舰队的起义、蒋军军长刘昌义部队临阵反正等等。在上海解放的当天上午,沙文汉和地下党张朝杰,邵健等同志率领地下警委先行进驻福州路警察总局,促其缴械投降并接管警察局全部档案,下午即转交给扬帆、李士英等正式派来接管公安局的同志。
1949年全国解放后,沙文汉华东地区代表团副团长(陈毅为团长)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沙文汉满怀对新中国前途的美好憧憬,在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中他写道:
谁谓人民皆阿斗,须看今日气雄骄.震天鼓角沸人海,盖地旌旗涌浙潮.
已得彤弓射毒日,岂无彩石补晴霄.从今禹城长春国,万里东风桃李夭.
尽管他身体不好,内心充满为实现国家富强效劳终生的愿望,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少年廿载知华发,故国千秋喜晓光. 匹夫自有兴亡责,羸马不辞效战场.
上海解放后,沙文汉即被派往杭州,担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教育厅长兼浙江大学校校长。1950年返回上海任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付书记。1951年9月至52年秋第二次回杭州担任浙江省人民委员会付主席兼省委统战部长.中央准备调他去印尼任大使到北京学习,因多年的疾劳身体很坏不能成行。1953年回上海在华东局担任宣传部付部长兼管高等学校的领导。在此期间,他努力纠正当时在政治运动中歧视打击知识分子的做法,多次在报告中提出高校必须依靠老教师,强调团结才能讲改造,反对极"左"的做法。
1954年12月,沙文汉依据宪法当选为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任省长,第三次到了杭州。
人生得失毋须计,毕竟事成总可期
他的心愿是为浙江人民建设起一个良好的政权,加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浙江人民在经过无数牺牲和苦难之后,安居乐业,实现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民主和文明社会的理想。沙文汉在任期间重视团结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的人士,认为他们是国家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解放初期任统战部长时他就推荐过许多这样的人作为全国政协或人大代表,如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童第周,茅以升等曾由沙文汉向中央推荐过。为贯彻"双百"方针,他支持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的黄源,大力扶植昆剧"十五贯,此剧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他和民主人士包达三(付省长)宋云彬,李士豪,艺术家盖叫天,周传英,王传松等都十分友好.沙文汉还注意对浙江的少数民族畲族贯彻民族政策,保护他们的利益。
沙文汉重视文化历史,爱护文物古迹,保护宗教界的正常活动,批准修缮普陀山珍贵的一千罗汉,天台山国清寺的一套明代佛经。例如许多人至今不知道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杭州一批名人古墓一夜间被省委负责人指令开挖掉,杭州的民主人士纷纷反映到国务院,他作为行政领导主动出来承担责任并立即予以修复。
沙文汉重视理论宣传,非常关心学校知识分子的情况,他在1955年编写"为什么要学习弁证唯物主义"中强调:"有唯心主义思想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认识问题,批评要谨慎""决不可采用粗暴简单化的方法,更不可侵犯或损害学习的自愿与自觉原则"。他这些话是从解放后在文教系统历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为了防止再次通过思想运动打击知识分子,搞极"左"的一套。
1955年春上海潘汉年案发生了,浙江省当即有人在全省干部大会宣布:"浙江有第二个潘汉年",并以"做地下工作、历史很长的老革命"暗示沙文汉。从此,"做地下工作的"即等于有"政治历史问题"这种谎言就象乌云一样笼罩在他的身上,伴随着他到逝世.
沙文汉具有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他专注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做好政权建设,理顺党的领导与政府职能的关系,特别是中共党的八大指出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要提倡科学,团结知识分子的问题。这些方针与沙文汉的思想是非常一致的。他在1955至1957年间曾四易其稿写下了关于政府(省人民委员会)的改进工作方法,调整组织结构问题,并多次提出请省委研究讨论,在不被理会的情况下,1956年7月沙文汉在省二届一次党代表会上作了发言,提出要加强党内民主、实行党政分工、有效发挥行政工作的作用等意见。他认为:目前各级党组织包揽大小行政事务的情况,不但使得政权机构成了空架子,而且也削弱了党对政治、思想、重大方针政策及对党的建设的领导.
据现在了解,他是党内最早(1956年)也是地位最高的领导,公开正式提出"党政分工"的第一人.中国改革开放后,"党政分工"正式为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认可,经济学家,他的老友孙冶方同志当时感叹地说:"他(沙文汉)比我们早觉悟了二十多年"!
遗憾的是1957年12月13日浙江省第二届二次代表大会却据此通过了"开除右派分子沙文汉,杨思一,彭瑞林,孙章录党籍的决议",撤销一切职务,沙文汉降职降薪六级。
1958年他被"安排"到浙江省政协当个挂名委员,但无任何实际工作。
沙文汉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他说"决心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党和人民做点有用的事"。在多次申请搞地方志都不行的情况下,决定"研究死人政治"──历史。他从研究少有人问津的古代奴隶社会开始研究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沙孟海又一次在他最困难的时刻伸出援助之手,提供许多参考史料,帮助他读懂甲骨文,与他探讨考古中的问题。在这段全国陷入"困难时期"的艰难环境中,沙文汉埋头苦读,呕心沥血,克服了饥饿,气喘,浮肿,心脏病及政治歧视等种种折磨,从1959年至1963年6月以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完成了"中国奴隶制度的探讨"一文的写作。
他指出:中国国情特点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所决定,由于农业强烈依赖土地,为维持发展必须保持劳动力的集体性。这与以畜牧为主的西方奴隶主不同,不需要占有单个的人作为奴隶或进行买卖,在中国主要是占有土地,人身依附于土地和土地的所有者。中国以家族,庄园或国家形式连地带人都占有。沙文汉把这种形态的奴隶制度称为"国族奴隶制",证明中国古代曾以"国有""族有"形式实施过奴隶的管理.
沙文汉这一论点对奴隶社会以后的中国历史研究将发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国农业社会发展道路与西方社会发展差异实际上从最早的阶级社会出现时就已产生,中国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态也与西方很不同.
在逆境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严重疾病和蒙受不白之冤的双重打击,一次次地折磨、考验着沙文汉的意志。但他从没有背叛过自己的理想,没有失去过对国家前途的信心。文章完成后不久,沙文汉如他自己在一封信中所言: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他从没有背叛过自己的理想,也没有失去过对国家前途的信心.
1964年1月2日他走完了坎坷而悲壮的一生,享年56岁。"狂风吹尽始得金",这位前省长身后所余存款只有二百元,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无价的历史教训.沙文汉的最后诗句反映出他心声的绝唱:
"莫说沉疴久未愈,但看形影日枯衰。孤灯夜永油将尽,老马途遥力不支。
梦里少年犹意气,望中功业岂狂痴。人生得失毋须计,毕竟事成总可期!"
(沙尚之 2004年10月)
沙文汉(1908.1-1964.1)又名:文沅,文舒,文翰,房山,叔起,陈叔温,陈元阳,张登,阿三 。生于浙江鄞县塘溪沙村一个家道中落的儒医家庭,父亲沙孝能早亡,由母亲陈龄与长兄沙孟海困难地支持着全家生活。在沙氏五兄弟他排行老三,自小同情贫苦人民,痛恨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1925年4月入党,1926年毕业后回沙村接过二哥沙文求的班,领导农民协会的斗争,与卓兰方一起组织过"鄞奉暴动"。1927年大革命低潮,农民运动遭失败,沙文汉于1928年1月被通缉逃到上海,从此,他生前没有再回到过沙村。
1928年他考入东亚同文书院,同时在上海CY(共青团)工作。1929年6月在担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期间被选为代表到柏林参加世界青年反帝国主义大会.因中东路事件,铁路交通受阻,1929年7月当他抵达莫斯科时已赶不上开会,组织上令其留下来进苏联少共国际学院学习,至1930年5月结业回国。在上海任法南区团委书记,江苏省委工人部长,总工会青工部长,王明路线期间受排斥曾在沪东,沪西区团委帮助工作。1932年夏在沙孟海帮助下以沙房山名字到安 庆教育局工作. 9月因叛徒余飞告发,沙文汉遭追捕潜回上海。1932年底他与同样被余飞告发而遭国民党追捕的陈修良在沪结婚.
1933年初沙文汉夫妇为重找党的关系一起到日本,沙文汉以陈元阳名字就读东京铁道学院,实际为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1935年10月因组织破坏,再次失去了关系又回上海.先在救国会工作,以叔温,叔起等笔名在"世界知识""东方杂志""中国农村""真理""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有关抗日救亡的国际时事,军事和经济分析文章。
1937年党中央决定秘密在上海重新建立江苏省委,他和陈修良均为首批被确认恢复组织关系的主要骨干.沙文汉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分工主管文化和学生工作委员会。一度兼管过军事委员会工作和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42年江苏省委奉令撤到新四军根据地后,沙文汉担任过淮南区委城市工作部长,中共华中分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上海局在上海建立,沙文汉任上海局宣传部长和统战部长,还主管南京等全国白区重要城市地下党的工作,负责过策反委员会工作,为解放上海和华东地区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沪杭两地先后历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浙江省宣传兼统战部长浙江大学校长,台湾工作委员会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4年底,根据宪法,沙文汉出任浙江省解放后第一任省长。
在任期间因提出党内民主和建议改变党政不分现象的意见,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4年1月逝世,1982年冤案始得彻底平反。
反右后他撐着病体,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并写出"中国奴隶制度的探讨"论文.沙文汉一生善思辫,好诗文,待人宽厚,是一位文人型的革命家,他的主要著作收集并发表于1998年出版的"沙文汉诗文选集"。
一波未息一波生,要路多从险处争
沙文汉幼时(1913至1917年)在本村梅溪小学读书四年,次年起即帮助家庭在家务农至1921年。童年深受父兄影响自学过许多古诗文,受《史记》《水浒》《左传》《三国》等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的思想影响很深,从小产生侠义思想,反对持强凌弱,为富不仁。在小学期间曾写《言志》作文,老师阅后十分赞赏,对他的母亲说:"此儿非凡"。家庭虽困难但母亲坚持要他和兄弟都受到教育,遂于1921年夏考入省立宁波第四师范,因受富家子弟的欺侮被迫离开。转考宁波甲种商业学校。期间受在效实中学的二兄沙文求影响,读了许多革命刊物,如《向导》《中国青年》等。逐渐了解社会不平的根源,响往参加反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1925年4月在甲商同学倪毓水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由地委的贺威圣(烈士)主持宣誓,并受到入党誓词的深刻教育,决心要永远为民众谋利益,不怕任何个人的牺牲。在宁波参加"五卅"学运。在国共合作期间同时参加了国民党。1926年夏他从商校毕业。甲商毕业后,他放弃了长兄为他找好的青岛明华银行职位,回到沙村接替已赴上海大学的二兄在家乡领导农会活动。年底,与卓兰芳一起组织了鄞(县)奉(化)地区农民运动.
1927年"四. 一二"以后,国民党发动"清党",沙文汉被通缉,开除出国民党,沙村老家被捣毁,为逼母亲陈龄交出沙文汉,他的小弟沙季同被装在麻袋里准备投入深渊,沙母义正严词地进行了斗争。面对挫折和风浪,十九岁的沙文汉写诗向二哥文求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沙文求又写信转抄此诗给长兄孟海,称三弟:"他的深思远虑的气慨,于此可见一斑".
一波未息一波生,要路多从险处争.
千折百回流到海,几时得见大江平?!
当时党内处于盲动主义路线的指导下,不顾革命低潮形势,浙江省委(夏曦)决定继续组织年关暴动。沙文汉被任命为鄞奉区中心县委书记,潜回家乡。
由于计划泄密而且力量悬殊,暴动失败。1928年1月中旬沙文汉从象山漂海脱逃到上海。在沙孟海资助下考入日本人办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在同文读书的同时他秘密担任上海法南区(法租界和南市区)共青团团委书记,并与党员汪孝达(成模)结为好友.
1929年在担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期间,他被选为代表参加在柏林召开的世界青年反帝国主义大会。因中东路事件交通阻受阻错过会期,中途到莫斯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决定他到苏联少共国际学院学习。由于他常与瞿秋白等比较接近,却被王明一伙看成为"代表团的走狗",一直忌恨在心,竟埋下了日后打击报复之意.1930年5月学业结束后回国.
吾道无人识,频年独苦行
回到上海后,组织上安排他担任过CY的一些职务,也被作为是与"李立三路线"而受到打击。对于不同意见的党员采取不分配工作,不给生活经费(当时职业革命家是不可以兼任其他工作的,所有费用都由党组织按级发放),从生活上逼迫他们。
1932年他被调至沪东区团委"帮助工作",需要他到各处奔波进行群众工作,但是他的生活费常得不到,以致于半个月内只能吃上几顿饭,这使他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经常昏倒在马路上。在这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下,沙文汉绝不屈服,反而以此作为对自己革命意志的考验,写下了自勉诗:
"吾道无人识,频年独苦行;贫遭街犬吠,病妒塞鸡鸣。
楚国虽三户,秦王徒万兵;勿云时未至,有志事竟成。"
这年5月,身体极度损坏的沙文汉经沪东区团委组织部长胡南生同意,批准他到南京大哥处休养。沙孟海在南京教育部和中央大学工作,沙文汉到南京休养月余后稍恢复,。大哥建议他先找个职业解决生存问题,经胡南生的批准后,通过教育厅长叶元龙介绍以沙房山的化名去安庆教育厅当秘书。由于陈修良在上海时已告诉沙文汉他在莫斯科曾见过面的余飞正在安庆,到安庆后沙文汉即拜访了这位工人出身负责职工运动的前驻莫斯科代表团成员.不久,中共领导人向忠发,顾顺章相继被捕叛变,党中央机关遭毁灭性破坏,大批革命者遭捕杀,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
1932年秋更大的危险降临了,九月余飞在安庆被捕,立即向当局出卖了沙房山与陈修良.沙文汉幸得教育厅的同事李观甫,刘瑾通知,设计逃脱未被警察捕到。当他遇到余飞妹妹后才知自己是被余告密的。沙文汉即电告在上海的陈修良使她立即离开原住所而未遭被捕.沙文汉潜回上海后在沙季同(当时在上海美专学习,兼秘密联络)陪同下找到暂躲寄住在天然旅馆中的陈修良.
沙,陈两人在陈修良的母亲陈馥的掩护下不断在上海租界更换地方隐蔽,但是他们与党的组织关系也因此失落。沙文汉写信给原同文书院好友汪孝达得知东京有中共党的关系,决定暂时离开中国。由陈修良的母亲出资,沙孟海帮助在教育部搞好去日本留学的手续,1932年底两人结婚,1933年初东渡日本寻找党组织。
沙文汉夫妇到日本后,通过陆久之在东京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党的组织关系则受仍在上海活动的中央特科的领导. 由于沙文汉有很好的日语基础,他在日本期间进东京铁道学校学习,利用日本学校图书资源丰富的条件,大量阅读马列主义理论著作,通读了"资本论",记下许多经济学笔记,他结合中国国情,研究中国的社会和革命的问题,写了"驳任曙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论文(任曙:任卓煊、叶青),指出:"经济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明白了中国经济构造,就能明白中国的社会,也就能明白中国社会的变革,应采取的方针和策略"。通过中国经济数据分析,驳斥"当前中国革命已经是非资本主义"性质的假马克思主义实质。在东京他通过报刊杂志大量收集日本的经济数据和军事动态情报,这些资料后来对他回到上海参加抗日救国文化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1935年由于上海局领导人盛岳(忠亮),李竹声叛变,上海的国际情报系统遭破坏,他们又一次失去了党的关系。为寻找组织,10月沙文汉夫妇重返严重白色恐怖下的上海。
连天劫火安无恨,七尺身躯未敢私
当时日本侵略的阴云密布中国上空。沙文汉在这一时期以文化人的姿态,大量撰写时事论文,参加文化界救国会的活动,他以陈叔温、叔起等化名在进步杂志上一面撰写文章,一面谨慎积极地寻找党的关系。曾在"世界知识"、"东方杂志"、"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中国农村"等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论据充实,分析入理、针砭时弊的文章,如:"日本战斗力的估计"、"外蒙问题的告急"、"阿(比西尼亚)军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日苏纠纷的总检讨"、"怎样组织抗日游击运动"、"中国财政的根本问题"、"中国景气论"等重要论文。特别是他指出日本资源贫乏,财力不足,侵略战争的精神战斗力弱不能长久,反对"恐日病"。早在1936年他就已提出应以"游击战"、"持久战"对抗强敌的思想,这是他在认真研究,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来的真知灼见。
1937年春党中央派刘晓到上海恢复党的组织,建立了临时工作委员会,"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后,省委所在地的上海的租界成为"孤岛"。11月正式重建中共江苏省委,刘晓担任书记,张爱萍军为书记、王尧山为组织部长,沙文汉担任宣传部兼统战部长分管文化工作委员会和学生工作委员会。
"八.一三"以后日军全面进驻,海沦陷,只留下租界被日军包围形成"孤岛".处于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上海"孤岛"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页,曾培育了大批优秀的革命文化人和作品。鉴于沙文汉在江苏省委的地位,不能再象以前那样自由发表公开文章。这一时期,他通过由他主编的党内刊物"真理"、"党的生活"发表文章,指导党的工作。 当时沙文汉更主要的职责是组织群众团体出版公开报刊,进行抗日宣传。在他领导下的文委书记有孙冶方,成员有王任叔、于伶、梅益,以后又有顾准担任文委书记。文委组织了"每日译报"、"导报"、"译报周刊"、"上海人报"、"上海周报"等的出版。通过胡愈之、梅益、王任叔、周建人、郑振铎等人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了"西行漫记";文委支持以宋庆龄、许广平等人组织的鲁迅纪念委员会出版20卷本的"鲁迅全集";翻译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等。文委在沙文汉等人策划下还开办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培训社会各界抗日救亡群众团体的负责人。文委在戏剧、电影、音乐、曲艺界深入开展活动,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通过上海剧艺社演出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在"孤岛"时期发生过重大影响.
1941年12月因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日军进驻租界,"孤岛"结束。中共江苏省委奉党中央命令于1942年分批撤出上海到淮南新四军根据地。当时,他和陈修良抛下了3岁的幼女和老母亲先后离开上海,沙文汉在1941年底写下"示儿"诗一首,充分反映了他当时在家庭亲情和民族危机交织下的情感撞击,及他"七尺身躯未敢私"的抉择.
稚儿亦解零丁意,竟日牵衣不寸离;母且从军去万里,父能抚汝到何时?
连天劫火安无恨,七尺身躯未敢私;那得长弓堪射日,来年共唱太平诗!
1944年在新四军根据地沙文汉参加了华中局的整风,并担任华中党校教务长,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和城市工作部长。主持培训许多从敌占区来的革命青年,学习白区工作的方针和地下党工作的经验。1945年日寇投降以后,沙文汉出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城工部长,领导华中地区各城市的党的秘密组织进行长期斗争。1946年春他作为华中分局城市工作部长,明知有极大危险,亲自把妻子陈修良送上潜入有"虎穴"之称的当时首都南京从事地下工作。同年10月,沙文汉奉令从根据地也秘密渡过长江回到阔别四年的上海。
已得彤弓射毒日,岂无彩石补晴霄
1947年初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由刘晓、刘长胜任正、付书记,刘少文负责情报工作,钱瑛为组织部长,沙文汉任宣传部长兼任文化、工商统战委员会付书记(书记为张执一)。1948年夏由于工作的需要,上海局主要成员相继离开上海,留下刘长胜和沙文汉主持日常工作。沙文汉除了管南京、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工作以外,还直接领导了上海文化界、教育界和工商界的工作。如:在文化方面由沙文汉领导的文委,委派文委书记姚溱及郑森禹等同志组织出版了"文萃"、"联合晚报",支持和暗中领导"中国建设"、"世界知识"、"时代日报"等报刊杂志进行革命宣传。
1947年春上海局刘晓、刘长胜和沙文汉策划震撼全国的"反内战、反饥饿"运动,决定以陈修良为市委书记的南京首先策动,不久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二O学生运动".上海局组织所辖的几十个全国白区城市起来响应,形成轰轰烈烈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深重打击了蒋家王朝. 张登(沙文汉)为中共中央上海局起草过许多重要文件和党内指示,如:1948年10月代表上海局向南京市委的讲话,1949年1月上海局文件:"京沪一般形势特点及当前的基本方针与我们的具体工作"等。
为赢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1948年中共上海局成立了策反委员,策动多起国民党海、陆、空军的起义。 沙文汉直接参与指导的有:国民党青年军官贾亦斌等人在嘉兴的起义、在上海通过王锡珍(陈约洱)同志进行的"重庆号"军舰起义、帮助南京地下党进行的国民党空军俞勃起义及蒋介石的"御林军"97师师长王宴清起义等。通过王亚文同志策动爱国将领张权的起义(张将军因被手下军官出卖在解放前夕牺牲)。上海局领导下的策反委员会成功地组织了国民党伞兵部队和第二舰队的起义、蒋军军长刘昌义部队临阵反正等等。在上海解放的当天上午,沙文汉和地下党张朝杰,邵健等同志率领地下警委先行进驻福州路警察总局,促其缴械投降并接管警察局全部档案,下午即转交给扬帆、李士英等正式派来接管公安局的同志。
1949年全国解放后,沙文汉华东地区代表团副团长(陈毅为团长)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沙文汉满怀对新中国前途的美好憧憬,在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中他写道:
谁谓人民皆阿斗,须看今日气雄骄.震天鼓角沸人海,盖地旌旗涌浙潮.
已得彤弓射毒日,岂无彩石补晴霄.从今禹城长春国,万里东风桃李夭.
尽管他身体不好,内心充满为实现国家富强效劳终生的愿望,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少年廿载知华发,故国千秋喜晓光. 匹夫自有兴亡责,羸马不辞效战场.
上海解放后,沙文汉即被派往杭州,担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教育厅长兼浙江大学校校长。1950年返回上海任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付书记。1951年9月至52年秋第二次回杭州担任浙江省人民委员会付主席兼省委统战部长.中央准备调他去印尼任大使到北京学习,因多年的疾劳身体很坏不能成行。1953年回上海在华东局担任宣传部付部长兼管高等学校的领导。在此期间,他努力纠正当时在政治运动中歧视打击知识分子的做法,多次在报告中提出高校必须依靠老教师,强调团结才能讲改造,反对极"左"的做法。
1954年12月,沙文汉依据宪法当选为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任省长,第三次到了杭州。
人生得失毋须计,毕竟事成总可期
他的心愿是为浙江人民建设起一个良好的政权,加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浙江人民在经过无数牺牲和苦难之后,安居乐业,实现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民主和文明社会的理想。沙文汉在任期间重视团结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的人士,认为他们是国家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解放初期任统战部长时他就推荐过许多这样的人作为全国政协或人大代表,如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童第周,茅以升等曾由沙文汉向中央推荐过。为贯彻"双百"方针,他支持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的黄源,大力扶植昆剧"十五贯,此剧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他和民主人士包达三(付省长)宋云彬,李士豪,艺术家盖叫天,周传英,王传松等都十分友好.沙文汉还注意对浙江的少数民族畲族贯彻民族政策,保护他们的利益。
沙文汉重视文化历史,爱护文物古迹,保护宗教界的正常活动,批准修缮普陀山珍贵的一千罗汉,天台山国清寺的一套明代佛经。例如许多人至今不知道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杭州一批名人古墓一夜间被省委负责人指令开挖掉,杭州的民主人士纷纷反映到国务院,他作为行政领导主动出来承担责任并立即予以修复。
沙文汉重视理论宣传,非常关心学校知识分子的情况,他在1955年编写"为什么要学习弁证唯物主义"中强调:"有唯心主义思想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认识问题,批评要谨慎""决不可采用粗暴简单化的方法,更不可侵犯或损害学习的自愿与自觉原则"。他这些话是从解放后在文教系统历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为了防止再次通过思想运动打击知识分子,搞极"左"的一套。
1955年春上海潘汉年案发生了,浙江省当即有人在全省干部大会宣布:"浙江有第二个潘汉年",并以"做地下工作、历史很长的老革命"暗示沙文汉。从此,"做地下工作的"即等于有"政治历史问题"这种谎言就象乌云一样笼罩在他的身上,伴随着他到逝世.
沙文汉具有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他专注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做好政权建设,理顺党的领导与政府职能的关系,特别是中共党的八大指出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要提倡科学,团结知识分子的问题。这些方针与沙文汉的思想是非常一致的。他在1955至1957年间曾四易其稿写下了关于政府(省人民委员会)的改进工作方法,调整组织结构问题,并多次提出请省委研究讨论,在不被理会的情况下,1956年7月沙文汉在省二届一次党代表会上作了发言,提出要加强党内民主、实行党政分工、有效发挥行政工作的作用等意见。他认为:目前各级党组织包揽大小行政事务的情况,不但使得政权机构成了空架子,而且也削弱了党对政治、思想、重大方针政策及对党的建设的领导.
据现在了解,他是党内最早(1956年)也是地位最高的领导,公开正式提出"党政分工"的第一人.中国改革开放后,"党政分工"正式为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认可,经济学家,他的老友孙冶方同志当时感叹地说:"他(沙文汉)比我们早觉悟了二十多年"!
遗憾的是1957年12月13日浙江省第二届二次代表大会却据此通过了"开除右派分子沙文汉,杨思一,彭瑞林,孙章录党籍的决议",撤销一切职务,沙文汉降职降薪六级。
1958年他被"安排"到浙江省政协当个挂名委员,但无任何实际工作。
沙文汉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他说"决心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党和人民做点有用的事"。在多次申请搞地方志都不行的情况下,决定"研究死人政治"──历史。他从研究少有人问津的古代奴隶社会开始研究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沙孟海又一次在他最困难的时刻伸出援助之手,提供许多参考史料,帮助他读懂甲骨文,与他探讨考古中的问题。在这段全国陷入"困难时期"的艰难环境中,沙文汉埋头苦读,呕心沥血,克服了饥饿,气喘,浮肿,心脏病及政治歧视等种种折磨,从1959年至1963年6月以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完成了"中国奴隶制度的探讨"一文的写作。
他指出:中国国情特点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所决定,由于农业强烈依赖土地,为维持发展必须保持劳动力的集体性。这与以畜牧为主的西方奴隶主不同,不需要占有单个的人作为奴隶或进行买卖,在中国主要是占有土地,人身依附于土地和土地的所有者。中国以家族,庄园或国家形式连地带人都占有。沙文汉把这种形态的奴隶制度称为"国族奴隶制",证明中国古代曾以"国有""族有"形式实施过奴隶的管理.
沙文汉这一论点对奴隶社会以后的中国历史研究将发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国农业社会发展道路与西方社会发展差异实际上从最早的阶级社会出现时就已产生,中国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态也与西方很不同.
在逆境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严重疾病和蒙受不白之冤的双重打击,一次次地折磨、考验着沙文汉的意志。但他从没有背叛过自己的理想,没有失去过对国家前途的信心。文章完成后不久,沙文汉如他自己在一封信中所言: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他从没有背叛过自己的理想,也没有失去过对国家前途的信心.
1964年1月2日他走完了坎坷而悲壮的一生,享年56岁。"狂风吹尽始得金",这位前省长身后所余存款只有二百元,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无价的历史教训.沙文汉的最后诗句反映出他心声的绝唱:
"莫说沉疴久未愈,但看形影日枯衰。孤灯夜永油将尽,老马途遥力不支。
梦里少年犹意气,望中功业岂狂痴。人生得失毋须计,毕竟事成总可期!"
(沙尚之 2004年10月)